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1章 石敬瑭举兵造反(3/4)

声应命,共得五万铁骑,浩荡南来,扬言大兵三十万,从扬武谷趋入,直达太原,列营汾北。代州刺史张朗、忻州刺史丁审琦绕城自守,敌人骑兵经过城下时,也不敢迎战。

耶律德光先遣人通报石敬瑭,说道:“我今日即想破敌,可好么?”石敬瑭急忙遣人驰告耶律德光,说南军势盛,未可轻战,不如待至明日。使人刚刚离去,就远远听到鼓角齐鸣,喊声大震。石敬瑭料知两边已经交锋,忙令刘知远带着精兵,打开城门,率军助战。

说时迟,那时快,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已遣轻骑三千,进攻张敬达大营。张敬达早已防着,见来兵都不被甲,纵马乱闯,还道他轻率而进。于是尽出营兵搦战,一场驱逐,把契丹兵赶至汾曲,契丹兵涉水自去。

唐兵还不肯舍,沿岸追击,那知芦苇之中,尽是伏兵。几声胡哨,一齐突然杀出,将唐兵冲做了数截。唐军步兵已追过北岸,大多数被杀。只有骑兵还在南岸,见势不妙,一齐引退。张敬达忙收军回营,营内忽突出一彪人马,首先一员大将,跃马横枪,大声呼道:“张敬达休走,刘知远已守候多时了。”张敬达不觉着忙,急率败军南逃,又被追兵掩杀了一阵,伤亡约万余人。

太原解围,石敬瑭即整备羊酒,亲自出城犒契丹兵士。见了契丹主耶律德光,行过臣礼。耶律德光用手搀扶,且对石敬瑭说道:“会面很迟,今日是君臣父子,幸得相会,也算盛遇!”石敬瑭拜谢,又问道:“皇帝远道而来,兵马疲倦,急切同唐兵作战而取得大胜,这是什么原因?”

耶律德光说道:“开始我从北面过来,以为唐兵必然要切断雁门各条道路,埋伏兵众在险要之地,那样我就不能顺利前进。我使人侦察,发现断路和伏险都没有,这样,我才得以长驱深入,知道大事必然成功了。兵马相接以后,我方气势正锐盛,彼方气势正沮丧,如果不乘此时急速攻击他,旷日持久,那谁胜谁负就不可预料了。这就是我之所以速战而胜的道理,不能用谁劳谁逸的通常的道理来衡量了。”石敬瑭很是叹服。

于是石敬瑭率领兵马,会合契丹兵马包围了晋安寨。在晋安的南面设置营地,长一百多里,宽五十里,密布带铃索的吠犬,人们半步也不能过去。此时张敬达等的士兵尚有五万人,马有万匹,四面张顾,不知往哪里去好。

张敬达派出使者向朝廷报告打了败仗,此后便没有再通音讯了。李从珂极为恐惧,派遣彰圣都指挥使符彦饶统领洛阳步兵、骑兵屯扎在河阳。又下诏命令天雄节度使兼中书令范延光,统领魏州兵两万从邢州青山奔赴榆次。卢龙节度使、东北面招讨使兼中书令北平王赵德钧,统领幽州兵从契丹军阵之后出击。耀州防御使潘环纠合西路守戍的兵士从晋州、降州间的两乳岭出兵向慈州、隰州共同营救晋安寨。契丹主把军帐移到柳林,流动的骑兵过了石会关,还没有遇到唐兵。

李从珂又下诏,宣布亲征。次子雍王重美入奏道:“陛下目疾还没有痊愈,不应该远涉风沙,臣儿虽然幼弱,愿代陛下北行!”李从珂巴不得有人代往,既得王重美奏请,即想采纳他的建议。尚书张延朗及宣徽使刘延朗等入谏道:“河东联络契丹,气焰正盛,陛下若不亲征,恐怕会让士卒失望,转而耽误大事。还请陛下三思!”李从珂不得已,自洛阳出发。

途中李从珂对宰相卢文纪,说道:“朕素闻卿有相才,所以重用。今祸难至此,卿可为朕分忧吗?”卢文纪无言可答,只是惶恐拜谢。及进次河阳,再由李从珂召集群臣,谘询方略。卢文纪才进言道:“国家根本,实在河南,胡兵忽来忽往,怎能久留?晋安大寨甚固,何况已发三路兵马,克日往援,兵厚力集,不难破敌。河阳是天下津要,车驾可留在此地,镇抚南北,且遣近臣前往督战,就使不能解围,再进军未晚。”张延朗也插入道:“文纪所言甚是,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