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零六章 花朝邀约(2/4)

说什么。文娟似乎没听出有什么不妥,文雅嘴角露出一个嘲讽的笑容,但很快就消失了。

蒋氏倒是三番四次地看向婆母,踌躇不决。

大概于老夫人也有些后悔自己说了不该说的话,清咳一声,便抬手揉了揉额角,闭眼道:“我累了,你们且散了吧,午饭各自在屋里吃就好,待晚上再过来陪我说话。”然后往身后的引枕一靠,“如意,过来给我捶腿”

“是,老太太。”如意柔声应了,取了美人锤过来,看了蒋氏等人一眼,蒋氏一个激灵,忙笑着招呼一众小辈们行礼离开了。只是她实在很想再继续先前的话题,便把文慧与文怡都叫到了自己屋里,又讲开了。文娴则闷闷地带着文娟回房去,文雅自去寻其生母不提。

文怡就这样又听了半天的太子大婚礼仪事项,直到临近傍晚,外头有人进来向蒋氏回话,方才脱身。

在回房的路上,文慧眼中还带着几分羡慕,说起杜渊如进宫坐的是什么样的车辇,戴的是什么首饰,穿的是什么衣裳,今后又会如何受人尊崇,但文怡心里,却只记得了一个“繁”字。

简化的大婚仪式,已经如此繁杂了,若是正常的,又会繁重到什么地步?这还只是大婚,等于日后每逢年节,或是朝廷有大典时,身为储妃的杜渊如又要如何应对?怪不得大伯祖母于老夫人会质疑杜渊如是否有福气坐上皇后宝座呢,这样的日子,便是身体再好,又能支撑多久?怪不得总听说那些宫里的贵人,还有各府王妃郡主总是生病了……

文怡心中隐隐有个念头:其实嫁的夫婿身份不显,也是有好处的……

太子的大婚结束了,期间除了出过一点小事故,诸如香炉御灯的链子断了,或是彩旗被风刮破,又或是禁军仪仗的座骑被人发现出了问题,不过幸好发现得早,及时换上了好马等等,整个仪式完成得很顺利。郑家很安份,东平王府很安份,东阳侯府与沪国公府也很平静,甚至在大婚结束后的第二天,东平王府便派人上郑家商议婚礼的事了。至于那位太子良娣以及一干孺子,则是在礼部安排的日子里,悄悄乘轿进了宫,除去林良娣还有一个小小的仪式,并得到向太后、皇帝与皇后晋见的殊荣外,其余人等,不过是安份在东宫的小偏院里住下罢了。新上任的太子殿下,是个勤于政事远胜过后院享乐的人,太子妃持事又正,因此大婚十天后,太子也不过是在太子妃那里连着宿了三日,又在林良娣处宿了一日,其余人等,竟是一个也没临幸过。

曾有官员上书劝太子重视子嗣,却被皇帝骂了回来,嫌他多管闲事。后来有人告发说他是其中一位孺子的伯父,上书是有私心的,于是他就被彻底嫌弃了,远远地打发到偏远之地做官,那位孺子更是未得宠便失了宠。

接着就有小道消息说,皇帝与太子都希望能先得一位嫡出的皇孙,因此后者才没去找其他侍妾,即使是林良娣那里,事后也是赐了药的。

这消息传出来的时间有些微妙,因为郑家正好在近日将长年养在老家的一个十四岁大的庶女接了回来,还请了宫里出来的嬷嬷教导。只是没过两日,便传出消息,说皇后娘娘亲自召了郑家的这名庶女进宫接见,十分喜欢,当即便将她指婚给了娘家姚氏的一个中了举人的偏支子弟。郑家庶女出宫还家后不久,便有宫中使者送来了郑贵妃娘娘为她添妆的首饰。

郑家无奈应下了婚事,专心先操办起长女的婚礼来,同时送信给正准备上京的家人,让他们不必再带上其他庶女了。有些事,先不必忙着做,日后再做图谋也是可以的。

这些小道消息虽然都是勋贵高门之家的阴私,但不知何故,居然很快就传遍了整个京城。有些晓事的人家,便在怀疑这是有人在背后算计郑家,不然,为何他们才有了动作,立时就传得众人皆知了?只是宫里的反应,又叫人不得不多想,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