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七、天师道(正一教)简介(2/3)

,西至峨眉、青城”,足迹遍布半个中国。他整理了。在编写后者时,将分为”三洞四辅十二类”。后来的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陆修静制订完善了道教戒律和斋醮仪式,整理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规定。经过陆修静在斋仪方面的统一、规范和编订工作以后,天师道从形式到内容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健全。后人称他的天师道为南天师道,以此和寇谦之的北天师道相对。

隋唐时期,道教兴盛,正一教也即天师道逐渐融合其它符各派。宋真宗曾召见第24代正一天师张正随,赐其”先生”的称号,自此,直至南宋末第35代天师张可大,几乎代代正一天师都得到赐号。宋徽宗时,第30代天师张继先极得宠信。朝廷为他在京城附近修建了”崇道观”,龙虎山本营的上清观也升格为”上清正一宫”。自从张可大被宋理宗授予总管符各派的大权,正一派就取得了符派道教的统领地位。

无缝服和银印,让他主领江南道教。第二年又封他为”宣道灵应神和真人”。此后,历代正一天师都被元统治者封为真人。第39代天师张嗣成,在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被封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并被授权常管全国道教事务。元代,龙虎山天师府权力很大:可以建议任免江南各地道教事务管理官员和道观管理人员,向皇帝提出新建道教宫观的经费供给和人员编制,它还可以直接发放”度牒”,即道士身份。

明太祖朱元璋赐第42代正一天师张正常”真人”。并下诏让正一天师世代掌管全国道教。自此,至第52代张应京,除第50代张国祥,代代天师都被封为大真人。张宇初曾以全国道教首领的身份,写下一卷,阐述了道教派流、宫观修整等问题。

清代、民国年间,正一道逐渐衰落。1912年,第六十二代正一天师张晓初在上海筹建正一派的全国性教会组织”中华民国道教总会”,仅成立了上海分会。

戒律:主要要求教徒不能酗酒、杀生、淫盗。教徒必须在一定的时候到治所集会,听讲“科禁威仪”,回家向家人传达,共同遵守。

张道陵为天师道创设了二十四治,也就是24个教区。

上治八品阳平治、鹿堂山治、鹤鸣山治、漓沅山治、葛王贵山治、更除治、秦中治、真多治。

中治八品昌利治、隶上治、涌泉治、稠禾更治、北平治、本竹治、蒙秦治、平盖治。

下治八品云台山治、口治、后城治、公慕治、平刚治、主簿山治、玉局治、北邙治。

当时的地理分布为:

所在郡名称

蜀郡阳平治、鹿堂治、鹤鸣治、漓沅山治、葛贵山治

广汉郡更除治、秦中治、真多治、昌利治、隶上治

遂宁郡涌泉治

犍为郡稠粳治、北平治、本竹治、平盖治、平刚治

越郡蒙秦治

巴西郡云台治

汉中郡口治、后城治、公慕治

成都南门左主簿治、玉局治

雒阳北邙治

每个治由“祭酒”主持教务,称为“都功”。其中以阳平、鹿堂、鹤鸣为最上三治。而阳奔驰则为二十四治之首治,“都功”由张天师担任,因此张天师持“阳平治都功印”。治乃行政概念,并非按地理划分,例如阳平治的位置,即随张天师的迁移而改变。

正一教和全真教明显的区别在于:

正一教受中国传统巫术影响很深,宗教仪式中存在大量符念咒,降神驱鬼等内容。而全真教则以内丹为主,基本排除了巫术的影响。正一教的道士不必出家,而全真教则在道教史上首创道士出家,从此以后,全真教道士必须出家。

正一道和北方全真道在义理和修行方法上都有不同。道教全真道和正一道的主要区别:(1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