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04章 明君赵桓,还有点怂(2/3)

还能支持他吗?

要比军功......赵楷应该当官家啊!

“以功授官,的确是取乱之道!”赵桓的语气异常坚定,“朕宁愿从牙缝中省下钱财犒军,也不能滥授官职,让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当官!”

“官家圣明!”

赵桓的表态,立刻赢得了群臣的一致拥护。

赵桓显得非常得意,顿了顿又问:“不知这次准备办多少个将的新军?”

兵部侍郎,留着老大一把胡子,看上去非常生猛的赵明诚出列道:“回禀官家,臣等商议之后,觉得这次可以募新兵二十万,编成一百个将,每将的兵额都是两千人,设正将一人、副将一人、部将两人、准备将四人......其中正将、副将都兼领一部,实际上就是一将四部二十队的编制。

而本次大比共取武进士403人,分给一百个将,差不多就是一将有四个进士,正好可以分任正将、副将和两个部将。至于四百个准备将和两千个队正,则都用行伍出身的武人。”

原来行伍出身的新军部将现在还是个画饼!

赵桓又有些担心了,“连部将都是进士啊......真的能行吗?”

“官家,老拙觉得用进士当部将只有大才小用之嫌,绝对不用担心他们不能胜任。”

东府大相公,春风得意的耿南仲站出来给赵桓喂定心丸吃了,他说:“现在训练、行军、扎营、布阵皆有法度可依,为将者只需要依照法度办事,自可立于不败。而依照法度办事,正是进士之所长,当然足以胜任。至于激励兵将死斗之法,在于重赏。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为将者,只需要秉持公心,赏罚分明就足够了。”

赵桓思索了片刻,终于点了头,“言之有理......那么,这二十军新军当中,又有多少是陆师,多少是水师呢?”

“官家,”知枢密院事徐处仁接过问题,回答道,“臣等反复思量,觉得朝廷迁居金陵,必须以水师为立国之本。所以二十军新军当中,应有半数为水军,另有半数才是陆师。

水军除了严选精练,还得打造各式战船,要务求坚固迅猛,足以称霸长江东海!”

“就该如此!”赵桓点头赞同道,“朕将来要北伐中原,平贼灭寇,水军尤其紧要,务必尽速成军!”

“官家尽管放心,”徐处仁道,“江东及东南沿海之民素来善于造船、驾船,朝廷的水师新军,一定会很快建成。”

赵桓道:“陆师也要抓紧!朕要北伐,也需要陆师......十万陆师可够用?”

“应该够了......”徐处仁其实觉得不大够,但是金陵朝廷的钱也不是大风吹来的,所以他顿了顿,又道:“陆师的人数虽然不多,但都是精壮之士,再配上好甲好兵(兵器),足以以一当十!唯一的不足之处,就是缺乏战马......不过用神臂弓配合长枪、刀斧,用好了也可以克制骑兵了。”

根据枢密院制定的“器械法度”,神臂弓将是十万新军陆师军将最主要的武器——十万陆师将会配备至少五万张神臂弓!

而且所有的战兵,包括神臂弓手、弓手、刀斧手、长枪手,都将身披重甲!

赵桓却显得非常满意,连连点头:“好好,兵务精,不务多......有了这十万陆师、十万水师,朕便能北伐中原,恢复我大宋北方故土了!”

这位金陵天子刚到江东的时候,倒不怎么说北伐中原的话。不过现在形势渐渐稳定,金国和赵楷之间又打得热闹,看起来两边都没有南征的余力,所以赵桓就开始把北伐中原挂在嘴边了——得中原者得天下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