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十三章 洞庭寇(2/3)

……

距离明军攻破郢城已经过去了三日,夏口城内却还是一片冷清。

虽然只是短短数日围城,却仍然有不少被逼上城头守城的百姓因此而死去,青壮男丁的死亡,对许多人丁单薄的家庭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

毫无疑问,失去了壮劳力,家里以后的日子将会过得更加艰辛,甚至有可能因此而活不下去。

然而,这终究是无法避免的事情,韩端不可能因为有百姓守城便放弃攻城,而城内百姓也无力反抗“巴州府衙”的强行征募。

如今罪魁祸首已经伏诛,官府便开始收集这些枉死的百姓的身份讯息并登记造册。

当然此举并不是要秋后算账,而是准备要给他们的家眷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方便和扶持,尽量让更多的人能够活下来。

事实上,这些死在城头的民夫和士卒也只是受害者,他们根本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李威在忙着对付豪强、安抚百姓之时,韩端已经来到了巴州(今湖南岳阳)。

站在巴陵城楼,极目远眺,只见湖面风平浪静,水天相接,烟波浩渺,感受着八百里洞庭之万千气象,心胸豁然开朗。

登上此楼,韩端很自然地想起了范仲淹,想起了他的《岳阳楼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难以想象,将洞庭湖景色描写得如此生动的范仲淹,竟然从来没有到过岳阳,更没有登过岳阳楼。

他写出如此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不过是因为腾子京的一封《求书文》和一副《洞庭晚秋图》。

一代文豪,确实是名符其实。

而韩端感慨的,却是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抱负。

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苟利社稷,不顾其身,这才是数千年儒家文化应有的精髓和最耀眼的闪光点……

良久,蔡抒古的身影才出现在城楼拐角处,拱手打断了韩端的思绪,“陛下,王清远求见。”

王目王清远是最早跟随韩端的山阴文士,这几年来他虽然没有立下什么大功,但胜在行事稳重,每次韩端交待下来的事情他都能一丝不苟地完成,因此到了巴州后,韩端便让他担任了假刺史。

巴州即以前的湘州巴陵郡,所辖不过寥寥四五个县,但其地势却极为重要,这样的地方,需要的正是王目这种行事稳重又忠于朝廷,没有那么多牵扯的寒人刺史。

原巴州刺史刘安没有刘义恭那么头铁,韩端率大军一到,他便乖乖地捧着印信、籍册迎接皇帝入城,但因其出身的缘故,韩端还是不想让他继续担任巴州刺史一职。

刘安乃西汉长沙定王刘发之后,如今虽然已被削爵,但仍然算得上是真正的世族豪门,其族裔遍布南北,庐陵刘氏、南阳刘氏、安城刘氏以及范阳刘氏等名门望族,皆是源自长沙定王一脉。

对于这样的世族子弟,哪怕没有反心,韩端也不可能让他再担任一州刺史,不过,看在他主动臣服并且配合朝廷交接权利的份上,韩端还是给了他一个通直散骑常侍的虚职。

散骑常侍入则规谏过失,备皇帝顾问,出则骑马散从,并无实权,而为清贵之官。

从五品下的巴州刺史连跳三级,升任正五品的通直散骑常侍,这也算是对刘安主动投诚的奖励,而刘安对此也并无怨言,反而很是沾沾自喜——这也能看出世族子弟不屑俗务,喜职闲廪重之清职的风尚。

“清远来见朕,可是有何要事?”

韩端紧了紧被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