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383章 汉地的马种(2/2)

也足以自保。

此外,这三个重镇往这儿一摆,漠南已然成为明军的自留地,大明可借助此地丰茂的水草,屯田牧马,用来资助军事之需。

可以说,老朱这一布置,从长远来看,其意义深远,颇具战略眼光。

此外,有了漠南这块养马地,那汉地内的许多原先被蒙古贵族圈作养马场的地方,就可以再度复耕为农田,如此一来,可以极大地恢复民生,迅速的令大明恢复元气。

在这一方面,尤其以淮河之地最为严重,那里许多的滩涂,农田,都曾被蒙古贵族圈作了养马场,当然,后来这些地方,成为大明军马繁衍基地,也是大明最初骑兵组建的根据所在。

但到了现在这个时候,显然,漠南这块地方,作为养马地更为合适。

毕竟,相比起汉地生长的马匹,草原的环境更为恶劣一些,也因此导致草原上的马匹脾气更为彪悍,在战场上发挥的战力更为强劲,更受将士们的喜爱。

当然,原先汉地的马种也不错,虽说比起草原上的战马逊色了一些,但是作为战马,在战场上还是可堪一用的。

毕竟,秦国国君先祖就是养马起家,到了汉代,汉武帝数次北伐,打击匈奴,主要依靠的不也是汉地的军马嘛!

就算是去求西域大宛国的天马、汗水宝马,那最终也没弄几匹回来啊!

凭着这几匹马,说远征漠北,和匈奴扳手腕子,那简直就是想屁吃。

当然,汉武帝的创举就在于借此改良了汉地的马种,保证了在之后的若干个朝代,战马的质量都相当的不错。

一直延续到宋代,这中原的马匹质量才急剧下降,被北方的草原游牧民族狂虐。

以致于到现在,老朱要说养马,想找汉地本来的良种,还真不好找,真就只能培育蒙古马,作为战马使用。

想到这里,朱标就有些气不打一处来,这又是一桩宋代儒家士大夫干的一桩好事。

一群畜生,一天到晚净不干人事。

当然,这口锅他们自是不肯背的,已然是甩到唐代了,说宋朝无养马地,是因为唐代把养马地给丢了!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