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九章 学会思考,学会判断(2/4)

学院派的教练,但不同于很多学院派的教练,他更注重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很多时候,他带运动员训练,更多的也是为了进一步去完善研究。

当然,对待运动员,他也有足够的诚心。他会通过带着他们训练和研究的过程,去引导和培养他们,不但是运动成绩,同样也包括理论上的思考。平时除了训练,他也会带着他们去分析目前较为顶尖的一批运动员的信息。

比如,现在场中的这几个人,他就带着运动员研究了不止一次,每一步动作和细节。去年全年的比赛,只要他能找到的影像资料,他都没放过。分析的结果,他并不算太满意。

至少在他看来,这位“冠军教头”,两位冠军运动员,就技术而言,也只是中规中矩。要说让人称道的可能就是能把华人的体魄练到如此程度了!

他也谈不上失望,每位教练都有自己的专长和短板,在他看来,这位冠军教头毕竟年轻,或许技术上就是他的短板吧。

只是,直到几天前,他看过今年第一场室内赛的比赛录像后,惊愕的发现,技术变了!

不但是他观察最多的赵林和杨祖耀,就连其他几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整个国家队的短跑项目运动员的情况可谓是风格大变。这让他一瞬间的就想到了很多,他猛然间发现,似乎自己走入了一些误区,或者是以一个学者的心态先入为主了。

他想起了去年一年里几名运动员的变化,也想到了不久前他在体育周刊上看到的那篇第一署名为林幕的学术论文。

原来,这位林教练的执教理念是这样的。普通人有普通人的技术,强一些的人有强一些的针对,再强一些再搭配更科学一些的手段。

是的,科学,从他的分析判断里,他认为至少赵林和杨祖耀目前的技术动作是科学的,很符合运动生物力学的理论。这和他一直研究的屈伸肌作用运动专项的理论有很多可通之处。

这让他瞬间来了精神,正好,针对于他目前所带的两名运动员,他也有些想法。这才积极的过来国家队的训练基地。要知道,平常时候,像他们华清体育部,除非大赛集训阶段,就连冬训都很少会和国家队的走在一起的。

带着厚厚眼镜,看起来同样的斯斯文文的胡珂,听着教练的话,脑子飞快的转着。他可不知道自家教练心里诸多的百转千结,对于教练这又像是教学,又像是考校一般的询问方式,他早就习惯了。

而且他知道,教练需要的严谨。因此,他每次在回答前,都会用心的去分析理解后才会回答。长久下来,他发现,这样的方式似乎对于他理论和水平的提高都很有帮助。他渐渐的也对这种方式热衷起来。

眼神不由的又看向训练场中的跑道上,此时原本只有一个人跑整圈的此时变成了三人。不同的人,相同的是,都是在用极速。

他知道,这是超距离跑,他也跑,100米的运动员,经常要求跑150米。跑200米的运动员,则需要跑250乃至300米,提高速耐,提高冲刺能力等等。

但可不是一定就是距离长才是好的,全速全力,超越极限,是没错,也要寻求合理的吧?还有之前他们的一些训练项目,他发现,似乎所有的项目在他看来都完全是在蛮干。包括前几天教练让他看的那两位的新技术和跑步节奏,他只是试了两次就不敢再尝试下去,他敢保证,要想达到长期有效率的发挥,他绝对会受伤。

难道他们都完全不顾身体的?他身高1米82,体重近80公斤,教练也从没把他们往单薄的方向练的,而且也并不笨拙。因此,他自认从体型和体格上都不比他们差多少。他做不到的,难道他们可以?至少他心里不太认可。

“教练,您说的先进,我觉得有,而且很符合力学作用原理。按照正常情况,他们那样的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