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736章 君心难测(2/3)

的重视。而到了汉朝,因为独尊儒术,保留头发和胡须成了遵守孝道的一种标志。

魏晋南北朝初期,士族还是非常重视蓄发,曹操就曾经割发断须表示自己接受了处罚,随着异族的入侵,士族愈发的糜烂,一部分的贵族开始理发剃面。也是因为战乱频发,导致士族损失惨重,蓄发的传统被打破。一直到隋朝统一全国,重整汉族衣冠,才重新开始形成蓄发的传统。

从上述种种不难发现:古人是非常重视身上的每一寸发肤的,恭惟鞠养,不敢毁伤。对外珍视其为礼仪、为情誓、为孝义廉耻,而对内是一种诚意正心的自敬。但在赵昺逐渐的成长中,他发现古人如此珍视头发其中则是有着深远的政治意义。

我们皆知中华文明的诞生获得公认是在夏、商、周时期,但这个时候他们并不强大,甚至可以说非常脆弱。要知道周朝取代商朝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外族入侵,因为周人是农耕文明,而商人是游牧文明。他们根本不是一种文明,好在周朝取代商朝之后,继承了商朝的文化。

而在周朝的时期同样还面临着少数民族的严重威胁,其东面的东夷、西面的西戎、南面的南蛮、北面的戎狄。而他们对周朝来说都是非常大的威胁,而想要对抗这些少数民族,必须要凝聚自己统治的人,就要让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整体,和这些少数民族完全不同。

若想让大家就能团结一致对外,古代的先贤们就想到用文化来凝聚人心。其实想要用文化凝聚人心,不仅仅是思想教育这些。而是让这些人知道自己和对方不同,最简单的就是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衣食住行,这些生活常见的生活方式和自己都不同。

而头发就成了其中的一种工具,古中原人的头发都是要盘起来的,不同的年龄段都有专门的发型。而少数民族则多是披头散发的,也就是常说的髭发。还有衣服,古人衣服都是衣襟开在右边,而少数民族都是衣襟开在左边。这样这些人就知道少数民族和自己不是同一种人,对方的衣着和自己完全不同,所以就会产生一种抵抗的情绪。

靠着这些东西,古人凝聚了自己统治的人民,最终一致对外。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之所以这么有名,就是因为当时的周王室已经衰落,他联合其他诸侯共同对抗游牧民族,多次起兵赶走北方的游牧民族,最终让中华文化得以继续延续下去。

而齐桓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少数民族是蛮夷,和自己完全不是一种人。不得不说,靠着这种文化中华文明当时才得以延续下去,但是蓄发也成了区别汉族和其他异族的一个主要特征。

因此可以说束发成为中华文明传承的一个载体,但是赵昺以为在文化已经形成系统,束发已不是必要的手段,而是区分族别的工具。而他也知道后世满清入主中原曾下达‘剃发令’,强令汉人剃发易服,还曾导致种种血案的发生。

而满清这种行为虽然迫使汉人剃头留辫,却也未能毁灭中华文明,因为其已经深入人心,不是发服的改变就能泯灭的,反而是其终被同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至于到了近现代,头发也从革命的象征,逐渐演变成了审美观的变法,失去了政治象征意义。

到了各民族融合的现代社会,可以说大多数人已经忘记了头发曾经是汉文化载体的一部分,是区分汉夷的标志,但是中华文明依然得到了传承,并融合了其它民族的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乃至影响整个世界。

赵昺自然也知道现下自己还在古代,但是束发蓄须的多是上层统治阶级和士人,且由于先后遭到契丹、女真及蒙古等游牧民族不断入侵,乃至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也造成了汉族出现南北分裂,北地汉人吸收了异族风俗,发式和衣着都发生了改变,被南方汉人视为异族。

所以在当前彻底收复中原之际,如何弥合南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