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323 身不由己(2/3)

再不理智的人,也不会选择在这种时候搞内部的政治斗争。更为重要的是,那些可以,或者说是有机会对马林科夫、贝利亚集团造成威胁的人,基本上都很少有机会返回莫斯科。

像日丹诺夫同志,他长期滞留在列宁格勒;赫鲁晓夫则是在南线的几个方面军中担任军事委员,同样没有多少时间可以返回莫斯科;卡冈诺维奇同志不是在在高加索地区督战,就是在处理铁路运输的诸多问题,能够留在莫斯科的机会也非常少;至于莫洛托夫同志,他甚至留在联盟的时间都不是很多,更谈不上争权夺利了……

不客气的说,过去的三年战争时期,不仅仅为维克托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最为有利的时机,同样也为马林科夫、贝利亚等人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最为有利的时机。

但是现在,随着苏军在前线的全面反攻,德军败局已定,尤其是随着乌克兰大部分地区的解放,以及列宁格勒围困的解除,那种政治上的平稳局面即将被打破,当然,这也意味着主要矛盾正在发生转变,而随着这种转变的出现,维克托自然也能感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

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被打破了,随着战线被逐渐推离列宁格勒,下一步列宁格勒方面军的重新部署已成为定局,那么接下来,日丹诺夫同志这个列宁格勒方面军的军事委员,自然也要转变工作方向了。

在两年多的围困中,日丹诺夫同志在列宁格勒树立了强大的威信,这一点无人能及,不客气的说,即便是斯大林同志在列宁格勒地区的威信,也无法与日丹诺夫同志相提并论。那么下一步,日丹诺夫同志以他在列宁格勒凝聚起来的政治集团为根基,高调返回莫斯科,并扩大其在整个联盟的地位、威信,也就成为了必然。

以日丹诺夫同志为首的列宁格勒派,要想向莫斯科发展,并在全联盟范围内占据优势,必然会对一系列旧有的既得利益集团产生威胁,他们彼此间的矛盾冲突不可避免。

当然,这种矛盾冲突可能不是你死我活式的,但却必然要有一方甘于雌伏,亦或是被彻底打倒,而就目前来说,关键的一点仅仅在于,日丹诺夫同志与他的列宁格勒派,会选择哪一方作为首要的打击目标。

最近两年里,在莫斯科的权力核心中,蹿升最快的无疑就是马林科夫与贝利亚,除了他们所结成的小团体之外,紧随其后的,便是以赫鲁晓夫同志为首的小团体。

赫鲁晓夫本身就是政治局成员,此前不久,与他关系密切的布尔加宁也进入了政治局,尽管他的排名和资历都很低,但却依旧是个不容忽视的存在。

另外,作为政治局中近乎小透明一般的存在,米高扬与赫鲁晓夫的关系也非常的暧昧,尽管两人在工作上缺少联系,但私下里的交情却非常的深厚。

至于赫鲁晓夫与卡冈诺维奇之间的关系,这倒是不值得人们去担心,尽管卡冈诺维奇应该算是赫鲁晓夫的伯乐,后者完全是由前者提拔起来的。但最近两年里,赫鲁晓夫似乎正在刻意的拉远与卡冈诺维奇之间的关系,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赫鲁晓夫应该是察觉到了斯大林同志对犹太人的日益反感,而卡冈诺维奇却正好是个犹太人。提前与这位满嘴跑火车、情商低的吓人的老同志划清界限,显然是个明智的选择。

总的来说,伴随着两年多,将近三年的战争,莫斯科的权力核心圈子看似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实际上还是有些变动的,马林科夫、贝利亚的小集团,随着两人党内地位的蹿升,已经取代了旧有的伏罗希洛夫、卡冈诺维奇等人,成为了政治局中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

紧随其后的,便是以莫洛托夫为核心的外交人民委员会小集团,考虑到加里宁、安德烈耶夫与莫洛托夫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个小集团实力不弱。

再之后,才是以赫鲁晓夫为核心的小集团,他们蹿升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