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425 纷繁(2/3)

。在这方面,日丹诺夫同志的一句话就可以作为依据,他认为按照和平时期的需要改造国民经济的工作,到明年底、后年初就能够完成,也就是最晚到一九四六年初就可以完成了。

在此前不久由斯大林同志召集的中央全会上,日丹诺夫同志的这个观点,也得到了包括维克托在内的几乎全部中央委员们的认可。

但问题是,这三种观点都认可的一个前提,是不是就没有人反对呢?当然不是,在这里,就出现了三派观点之外的另一个经济观点派系,那就是以沃兹涅先斯基为首的一派。

就在维克托从沃伦州赶往外喀尔巴仟的那段时间里,沃兹涅先斯基同志在《布尔什维克》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先列举了联盟在过去几年战争中所蒙受的巨大损失,包括2000万人口、1710座城市、70000多个村庄、31850家企业等等等等。如此惨重的损失,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恢复过来的,因此,在战后经济恢复的工作问题上,他认为莫斯科应该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所谓的“战后美好生活”,很可能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完美。

当然,沃兹涅先斯基提出的这个观点,并不是他的立场与斯大林同志、温和派以及强硬派不同的最根本依据。

要看他的观点与剩余三者的区别,还要看剩余三者的经济思想是什么样的。

就斯大林同志的观点来说,这位领袖同志目前显然还对战后苏美英之间的关系抱有一定的幻想,因此,他在制订战后经济方针的时候,确定了短期和长期这两个计划。短期内就是要尽快将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重视日用品生产,不断降低商品价格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在长期的规划上,则依旧是要沿用战前的方针政策,重视重工业的发展。

而与人们设想的不一样,在经济政策的立场上,秉持温和派观点的,却是一项强硬的日丹诺夫同志,他认为战后联盟所面临的国际局势,将是整体趋向缓和的,战前那种联盟与西方国家剑拔弩张的局面将不会再出现,因此,联盟应该将经济发展的主要精力从以国防工业为代表的重工业,转向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经济形势。

至于强硬派的代表人物,则是马林科夫同志和他的盟友贝利亚同志。马林科夫同志在之前的中央全会上,用四个加强表明了他的立场,即“必须首先加强我们的力量,加强我们的武力,加强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加强我们光荣的红军和海军”。至贝利亚同志,则是直接抨击日丹诺夫,指出对方那种认为加强军事经济力量已经过时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在这里值得关注的一点是,作为斯大林同志的忠实追随者,同时,也是党内一向立场不明确的代表人物,莫洛托夫,他在此次中央全会上,也明确表示了他对马林科夫与贝利亚的支持。另外,就是在政治局内排名比较靠后,正在主管贸易工作的米高扬,也第一次旗帜鲜明的站出来,对马林科夫与贝利亚表示了支持。

有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对啦,只有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而在政治上,则是只有到了关键时刻,才能摸清楚每个人的基本站位是什么样的。

对于日丹诺夫同志来说,这一次全会上显现出的风向,令他非常的被动,当然,最令他感觉被动的,还是沃兹涅先斯基在经济政策上的立场——这位出身自列宁格勒派,并且是由日丹诺夫一手提拔起来的政治新星,竟然明确表示出了与日丹诺夫截然不同的立场。

从根本上看,沃兹涅先斯基主张的经济政策,应该算是将斯大林同志的立场与强硬派的方针综合了一下,他认为战后短时间内,联盟经济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尽快恢复到战前水平,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重工业的发展。

当然,作为一直以来都在国家安全系统中打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