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百一十八章 口风(2/3)

谢恩后向儿子告假,说打算回老家祭祖。儿子答应了,还提了一句,说朝廷马上就要派人去上海验收重修的海傍大坝,让他到时候跟着一块儿去,帮钦差打打下手,也好增长见识。没想到今日桢儿入宫,就跟母后提他也要去了。我看他一定是事先听了建南侯的话,才特地来求母后的吧?皇兄如今在王府里过得舒适悠闲,只怕未必有闲心出远门呢。”

太后越听越糊涂了:“怎么会呢?我知道他与建南侯自幼交好,可也没到形影不离的份上吧?况且他一向最孝顺他父亲的,又怎会为了一己私心,便不顾他父亲的身体呢?”

皇帝忙道:“那倒不至于,儿子想,皇兄对此事大概就是无可无不可的,若能去自然最好,正好散散心,不能去也无妨。桢儿想去,皇兄也就答应了。正如母后所说,若是一路坐船,皇兄其实吃不了多少苦。只是儿子觉得,桢儿也算是用心良苦了,若不是建南侯一家子都要回南边,怕是他还不乐意走这一趟呢,也不知道他心里打的是什么主意,可别唐突了人家。”

太后看着皇帝:“我怎么觉得皇上话里有话呢?即使桢儿想跟好友多相处,顺便让他父亲上外头散散心,又有什么不对么?”

皇帝笑着摆摆手:“没什么不对,只是儿子想起,桢儿年纪也不小了,是不是该说亲了?外头的人成天盯着大郎,一心要把自家女儿嫁给大郎做正妃,却几乎忘了桢儿才是兄弟里头年纪最长的一个。若他不先娶妻,底下的弟弟妹妹们又怎么好谈婚论嫁?”

太后缓缓坐直了身体,盯着皇帝瞧:“你的意思是……桢儿这是想娶媳妇了?他看中了哪家的姑娘?”

皇帝微笑:“母后这还看不出来么?他就差没直接把话说出口了。除了建南侯府,他平日还跟哪家姑娘有往来?”

太后慢慢地瞪大了双眼:“皇上说的是……”

皇帝笑而不语,却微微点头。

太后一时间有些哭笑不得:“桢儿这孩子真是的……”既有这样的想法,为何不跟她这个祖母实话实说?还要如此拐弯抹角的……难道就因为人家姑娘要跟着祖母哥哥回老家祭祖,需得离京数月,他就连这数月时间都待不住,非要追着人家跑不成?

太后她老人家心里还有些犯酸,睨了皇帝一眼:“这是桢儿告诉你的?怎的他不肯跟我这个老祖母说呢?”祖母怎么也比叔叔亲一些吧?况且先前她还曾为了高桢父子的事,跟皇帝闹过别扭呢。孙子怎么就不懂得老祖母的心呢?

皇帝见状连忙赔笑道:“他哪里肯跟儿子说这些?不过是行事不密,叫儿子看出来罢了。他还害臊呢,说怕吓着了人家姑娘,求儿子别告诉人去。”

太后听得好笑:“这孩子真是的……原来他还懂得害臊?”

不过想起建南侯府的千金,太后又有点担心:“赵家的姐儿,我虽没见过,但她祖母我是极熟的,记得她年纪还很小吧?有十三岁没有?”

皇帝想了想:“似乎虚岁十三了,转年就要十四。”

太后叹了口气:“那也是虚岁,要嫁人怕是还得等上三年呢。这点年纪,不过是个还未长成的小丫头,桢儿怎么就看上了呢?”想起赵家一双儿女都曾立过救驾的功劳,她觉得自己大概明白了:“莫非是当年赵家兄妹一路护送你们叔侄北上的时候生出的情谊?如此说来,倒也是难得。”

皇帝笑道:“儿子也觉得甚是难得。当初跟赵家丫头在一艘船上相处近月,儿子也算是知道些她的性情,许是年纪还小,因此脾气直率些,遇事倒是难得的稳当。母后兴许不知道,当年儿子与桢儿遇险,偶然遇上他们祖孙的船,就是这丫头当机立断,建议我们直接坐相熟洋商的海船北上,方才避开了逆党的搜捕。儿子听闻她小小年纪就帮着祖母管家,连族中事务也时时过问,读书练武,样样都不逊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