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五百二十九章 影响(2/3)

将,经历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不知读了多少年的书,想来个个都熟读四书五经,不可能有什么草包在。朝廷要开科取士,在‘学问’这一项上,已不必担心什么了。就象是焜伯您,已是举人,对书本早已熟透,经义也明白,想要再过会试这一关,靠的就是把学问融会贯通,与朝政相结合——简单地说,就是要看举子们有没有做官的资质了。若只是个死读书的,除了背书,什么都不懂,又怎能做得了一方父母,为朝廷料理国事呢?

赵焜慢慢有些明白了:“我懂你的意思了,除了有学问,还要有理政的本事。可是,这跟你方才所言又有什么关系呢?”

赵琇道:“我因哥哥早年也要参加科考,因此也读过往年的名家应试文章,知道会试、殿试的试题,通常都是皇上出的,题目往往与国策、时政有关,若是对时政一无所知,就算学问再好,也是难以高中的。焜伯可知道,近年有什么国家大事,有可能会用来做题目呢?”

赵焜愕然,这方面他还真没想过。他在奉贤乡间,其实就是抱着书本死读而已。八老太爷是位举人,没经历过会试,他自然不可能从父亲处得到什么经验之谈。有心向亲友或同窗们打听,人家也不可能讲得这么细。不过仔细想想,过去他曾看过的名家会试应试文章中,确实有不少与国策、时政相关的。

比如先帝朝时,因先帝受身边文官影响,仰慕古礼,便出过相关的题目。当时主持上海乡试的主考官对古礼十分不以为然,但凡是在文章中说古礼好处的,一概不取,但凡是说古礼已经过时,当兴新政的,就点为优秀。可这么挑出来的举子到了会试、殿试中。因皇帝与京城这边的主考官偏向复兴古礼,对于主张新政的文章就看不上了。于是那一年,上海的举子全部名落孙山。这在江南读书人的圈子里,可是非常有名的悲惨例子。自那以后,入京应试的举子,全都要事先打听过朝中风向,才敢下笔写文章呢。

赵焜开始觉得。侄女赵琇所言。似乎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了。

赵琇便劝他:“如今皇上正兴外洋贸易,与先帝朝时又有所不同,若是考试时出了这样的题目。不了解的人要如何说呢?倘若讲西洋来的奢侈品虚耗财力,是不好的,因此不该与外洋商人贸易。但南洋来的粮食却能解粮困,断了外洋贸易。岂不是连这条路也断了?可见世事都有两面,要仔细想一想才对。”

赵焜慢慢地点头。这方面他有切身体会。南汇港还未遭灾时,外洋贸易兴旺得很,上海一府都受了影响,就连他们三房里。八老太爷也会用一用西洋来的老花眼镜,赵焜的妻子买过些洋呢给他做冬衣,今春还买了些南洋来的粮食。可见这外洋贸易。也不是全然不好。

赵琇又说:“还有,如今国库不丰。皇上若是问要如何富国?焜伯又打算怎么写呢?若还是照着书本里写的,泛泛而谈,又如何能在众多举子中,显出您的能耐来?”

赵焜点头道:“我明白了,你放几本西洋书籍进去,又让我劝学子们去看,是想他们多知道些,别事到临头,皇上真个出了相关的题目,他们却什么都说不出来了。”他不由得出了一身的冷汗,如果真的遇上这种题目,就算他家就住在南汇港边上,也是说不明白的呀。看来不但他要劝其他学子看那些书,连他自己,也要先翻阅翻阅了。

赵琇见他被说动了,不由得笑了起来。这样后面的事就好办了。她还对赵焜说:“时政不止这一件,近来发生的大事,还有潮灾,这就可能会考到救灾或是灾后重建。还有堤坝案——说不定要讲一讲官员的廉洁。这都是说不准的。到会试之前,也许还会有别的事出来。万一到时候,边关有什么异动,说不定连军政也会沾边呢。焜伯在京城,也别只顾着在书馆里埋头苦读,偶尔也听一听其他人都在议论些什么,兴许有所助益。”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