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五百二十七章 信任(1/3)

战国五年,正月。

逍遥大营。

天气很冷,寒冬没有完全过去,天上飘着小小的雪花,建立在水面和合肥城之间的营盘,将士们训练发出了一阵阵嚎叫声,充斥着天际。

自从吴国和魏国谈和之后,九江地域就平静了下来,张辽和赵云谁都没有退兵,依旧防备对方,但是却始终不开战。

赵云最近比较悠闲,他坐在中军营帐的中央,手握一卷三十六计兵书,一字一字,细细的品味着的其中的一个个战役案例。

三十六计兵书,乃是如今的吴国军方每一个将领,人人皆然要学会的兵法宝典。

这是当初金陵讲武堂建立的时候,孙权持着大王孙坚的令牌,集合了吴国军方的十几个大将,用了整整一个月,才编写出来的兵书。

此兵法出世的时候,惊动了江东的好几个大儒,连蔡邕和郑玄都惊动了,后来被孙坚亲自下旨,为军中学习的第一兵法宝典,也是两大讲武堂启蒙兵法典籍。

赵云作为吴国军方一等一的虎将,他也参与了三十六计兵法的编写,还把当初寿春一战写了进去,当成教学案例。

孙权有一句话说的不错,老祖宗把好的东西留给了我们,我们也要把自己的好东西流传下去,编写兵书,他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三十六计,这是孙权亲自提出了。他们这些沙场大将,要做的只不过是根据一个个的计谋,翻阅前朝战例。或者自身战例,编写在其中。

这个时代流传下来的兵书不少,最著名的莫过于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吴子,尉缭子。司马法……但是它们看起来有些复杂,没有一定文学根基的人。看不懂。

最新编制出来的《三十六计》简单,易懂,明了,容易被军方的粗人接受。如今军队大将,要是说不出几个三十六计的计谋,都不好意思见人!

其实所有的兵法,都万变不离其宗,三十六计只是给了他们一个概括的机会。

赵云出身卑微,自小练武,虽然也读过一定的兵书,但是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在战场上很多东西都是自学成才。相对来说,兵法的运用,他就有些不足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九江的战场之上。他一直被张辽盯着打的原因。

他是一个好学的人,哪里不足,他就补充哪里,所以,这些时间,平静下来。他终日抱着兵书不放,疯狂的吸收兵法知识。

“将军!”这时候。营寨外面,一个斥候校尉大步流星的走进来,对着赵云,拱手道:“禀报将军,回风岭的魏兵突然大规模的调动,返回了寿春,请将军明示!”

“故弄玄虚而已,不要管他!”

赵云闻言,放下兵书,嘴角有一抹冷笑,道:“张辽只要不是蠢货,这个时候就不会来挑起我们之间的的战役,吴国西征,魏国北伐,我们打不起九江血战,他们也打不起,不过他们的动向,还是要盯好!”

九江的太平不是谈出来的,而是逼出来的,他不敢动,是怕影响西征,张辽不敢动,是怕影响北伐。

他们都有同样的理由,只是对持,不开战。

“诺!”

斥候兵的校尉闻言,点点头,走了下去。

“将军,有人营门之外求见?”赵云想要拿起兵书再看的时候,一个亲卫兵紧接着走;进来,低声的禀报道。

“何人?”赵云眯眼。

“来人自称为锦衣卫!”亲兵低声的道。

“锦衣卫?”

赵云闻言,微微皱眉,锦衣卫乃是吴国巨头,他们在军队之中设立一个分部,专门传递军事秘密,不过军方的大将,没有几个喜欢锦衣卫的。

毕竟,锦衣卫的行事过于阴霾,和军方大开大阔的风格相比,格格不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