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298章 一睹人间盛世颜(3/12)

较贫困的秦岭商洛山区,如今也非常富庶起来,皆因有了这条经济交通大动脉,山里的山货、树木、矿石等也都能开发利用,百姓们也在沿线做工做买卖,大大提升了收入。

其实秦琅修的这些运河,历史上好多朝代都设计规划过,甚至动工修建过,但好些往往修一半没修了,或修后好没运行多久最后因为缺水,或是溃堰等问题放弃,本质上来说方案没什么问题,关键还是工程质量。

就比如秦始皇那个年代,就已经能够修建联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翻越五岭。而在更早的时候,秦国的李冰还在蜀中修建了都江堰,都是经后世修修补补一直用到几千年后还在使用的。

历史上唐白运河和丹灞运河最后放弃的关键,还是缺水,水不够就没法运东西,维护成本也高,如果达不到足够的运输量,那就划不来,废弃理所当然。

秦琅解决的办法是利用后世南水北调的办法,建丹江水库,这样丹水和唐白河的水位都能提升,再借用灵渠上的那些闸门装置,逐级调节水位,截水行舟。其实大运河上很多河段,也是采用这种办法,以保证运河地势高低不平,水深水浅的行舟问题的。

水量足够,石闸坚固,便既能通航运输,又不用担忧溃堰垮坝了,在地势较高影响通航能力的垭口地段,再辅以轨道陆路分担运力,便不用担心运河的运输能力,不用担心堵船。,上七盘岭,绕芦山北侧,经六郎关、大坡垴到蓝桥,沿蓝桥水而上,经牧护关翻越秦岭,然后顺丹江支流七盘河而下,一路到达武关。

这条路,尤其是蓝田蓝桥这一段,路很难行,山路狭窄而且曲折蜿蜒。

不过在秦琅为转运使时,当时不仅负责朝廷财政,而且也兼负责漕运,兼管河道水利,在任期间,不仅修了洛潼五百里轨道,也还修了襄阳到方城的唐白运河,荆州到襄阳的荆襄运河,长安到武关的丹灞运河。

后来他在岭南时,又修了江西赣广运河等。

相比起其它几条运河,丹灞运河其实并不算太难修。

丹、灞两水源头仅隔一个相距数里的分水里,是汉江与渭河支流最相接近的地带,此处山势也较低,而丹江古代通航条件也较好,可直接通航至商州,石门至长安也可利用灞河水道。

把丹灞部份水道疏通,然后唐白运河本就要蓄丹江水,所以整个工程其实是唐白运河的附属工程。

一期是修丹江水库,蓄丹江水,提高水位。

然后搞南水北调,把丹江水引入唐白河,通过筑坝建闸拦截唐白河水,分级抬高唐白运河水位,引水北上,越过方城垭口,接入河南的沙河、蔡河,然后经蔡河、睢水,接入大运河,抵达开封,再转洛阳。

另外在运河越过方城后,在沙河北岸许州襄城也可转陆路,往西北经汝州入洛阳,往东北经许昌入郑州,接入荥泽运河码头。

这条运河还可以把南边的湘潭运河,荆襄运河,以及西面的丹灞运河连接起来。

工程虽大,但都是经过细致研究论证,分段施工,耗时数年,最终完成。

这项工程完工后,可以说不亚于大运河,过去岭南、西南、荆襄、山南等地的物资要入长安、洛阳都非常不易,陆路难行,运输量有限。走水路吧,只能先下长江,一路跑到扬州然后再转入大运河北上,再绕上一大圈。

耗时费力,十分不便。

而这几条运河打通,尤其是方城山垭口打通后,荆襄巴蜀甚至江西岭南等地的粮食以及商货,都可汇聚襄阳,然后经唐白运河过垭口直接进入河南,然后不管是走陆路,还是继续走运河,都非常方便。

陆路也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上,水路更是快捷省力。

而丹灞运河的打通,也让荆襄巴蜀岭南等地的钱粮商货入关中便捷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