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421章 强支弱干(3/4)

直接主持,而不再有府牧或是长史也不会再有刺史。

当然,最重要的不是名字变动,而是大都督府、都督府与一般州最大的区别,在于都督府军政一起管,所以都督往往还例兼刺史,一个衙门两块牌子。

可如果撤都督府设府或改回州,那就意味着中原这些都督府,以后军事职能就将减弱,甚至都督府下原辖有的军镇、军城等也可能裁撤改变。

“中原内地的都督府设立,本就是国朝建立之初,天下还不安稳,于是才由总管府转变而来,而现在中原内地太平安稳,军事需求也确实没多少了,已经不太适合当下的实情,裁撤也是正常。”

扬州广州等重镇,如今也都是繁华大城,撤都督府后,由州升格为府,也是正常。

“并、幽、益都属于边地吧?也撤?”

“并幽益可不是边地啊,并州外还有漠北,幽州外也还有辽西辽东,益州外还有西昌,如今已经不是缘边之地了,属于内地了。”

“交州倒还算是边地,所以会被保留,不过可能会恢复安南旧名。”

很明显,不可能仅是把那些大都督府改为府,把都督府改为州这么简单,这必然还涉及到裁撤军镇、将士等一系列跟枢密府、军事相关的后续。

“有一点,比如说广州大都督府改为广州府后,广州府尹不再管辖军事,统领州镇兵,那么广州镇海军以及原广州都督府下其它的镇戍兵也不可能全都裁撤吧,这等大镇要地,总还会保留些兵马的,这些兵马,以后又归谁统领指挥?总不能直接归各道的经略使统领,或者说直接由枢密院指挥吧?真要有事,也鞭长莫及啊?”

这是一个问题,没有了都督府,那最好当然是交由各道四司之一的经略使司的经略使来统领,但是按之前朝廷在每道设立的四司职责来看,道经略使职权相对较弱,一般是管地方团结兵、以及征兵点选、名册军械这些的,并不能直接指挥镇戍兵。

如果现在把兵权下放给他们,那么这各道经略使的兵权可能比之前的都督还大了。

“经略使司就算统领各道的兵将,可平时也只有握兵权而已,又没有完整的调兵权、指挥权等,只有遇到征战等,由皇帝和枢密院组建行营,行营总管拿到兵符调令等,才能从经略使司验符调兵,再者说,不管是以后的经略使司还是行营总管,他们都不能管理地方民政,也不能管钱粮财政,因此没什么可担心的。”程处默倒是觉得按趋势,以后中原内地确实打仗的机会较少。

所以裁撤都督府,取消军政兼领的都督,也是势在必然的。就算以后各道经略使管兵,但各道可是设有四司,互不统属的,经略使只管军事,既不能管民政,又无财权,还没监察司法权,那么就远不如都督的权力大,也不用担忧经略使军权过大了。

毕竟按现在的情况看,以后经略使就算统一道之兵,也不过是相当于一个高级的折冲府都尉,有握兵之权,却无调兵、指挥之权,真打仗,得另建行营,派授行营总管来调兵指挥的,战事一结束,这行营会撤消。

行营总管跟道经略使就跟折冲府和行营一样的。

“其实我倒觉得这是好事,把中原内地的这些大小都督府裁撤,把一些镇戍兵也裁撤或调移,增强沿边之地的军事力量,尤其是新征服的一些边地。”

大唐的兵力够多了,府兵就有八十万之众,禁军又有二十万,大唐的兵马已经超过百万,还不算地方土团和蕃部义从这些。

随着边疆不断新拓张征服的土地,朝廷需要驻军,需要维持,总不能再无限扩军,现在每年的军费都在增加,成了一笔巨大的财政开支,政事堂和转运司相公们都不止一次说要控制军费,削减预算。

而中原内地的兵久不打仗,这几十年下来,好多兵都已经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