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081章烈太子(3/4)

先生是给他面子,此时提醒,则是真心实意为国谋虑,耐心解释说,“松州那边可以不管,有太尉在那边,吐蕃必败无疑,我们只要等好消息就行了。”

“朝廷所要对付的只有高昌国而已,而高昌虽在西域算大国,可对大唐来说,只是几座城池百余座屯庄而已,论实力,不及我大唐一个州,讨伐高昌真正有威胁的还是欲谷设,他当初从漠北逃到安西也没多少人马,可这几年却已经实力日强,如今能号令的部落人马,不下十万帐。”

李大亮听了安慰承乾,“欲谷设虽拉拢了处月处密等部落,又与高昌结盟,但不足为虑也,我大唐出兵西域,其余用不了多少兵,以二三万府兵精锐足矣,然后再征召西域焉耆疏勒诸国,还有西突厥、契苾等蕃部兵马,这些人熟悉当地气候地利,也擅骑射,对付欲谷设的突厥兵和高昌国,正好。”

“军事上我不担心什么,只是担心会不会对财政有所影响?”李大亮以前一直在地方为官,如今入朝也是负责吏部的人事这块,对财税这块还真不熟。

马周以前做过转运使,对朝廷财政倒是挺清楚的,闻言接话道,“如果按李公所说,朝廷只需要发两三万河陇兵马,再辅以蕃部协从,能在三五个月内结束战事,则倒耗费不多,以朝廷如今的财政收入,以及国库储备,是不用担心的。”

大唐羁縻了那么多的胡狄蛮夷,高官厚爵赏赐丰厚,当然也不是白养的,每对外征战,必征召胡蛮协从,甚至在一些对外作战中,真正的大唐府兵边军数量反不多,反而是那些蛮夷协从蕃部数量更多。

这些蕃兵在大唐的对外征战,也确实是立下过赫赫战功的,甚至历史上还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外族名将,有自备干粮带本族蕃兵从征立功的,也有完全加入到了大唐朝廷体系之中,以朝廷将领领兵征讨的。

比如说史大奈、李思摩、阿史那社尔、阿史那步真、执思失力,这些都是突厥人,契苾何力是铁勒人。

屈突通,奚人。

再后来的黑齿常之,那是百济人,高仙芝那是高句丽人,李光弼,那是奚族人,哥舒翰,是西突厥哥舒部的人,仆固怀恩,那是铁勒人,白孝德,那是龟兹王子,浑瑊,那也是铁勒人。

还是大唐盛世造反的安禄山,那是个粟特人。

这些还基本上都是在大唐朝廷中为将的,那些自带干粮为大唐征战的胡蛮部落首领就更数之不尽了。

用那些蕃部兵马从征,好处多多,不仅不用给装备、钱粮,甚至抚恤、赏赐这些都不用给,一般都是作战后,许他们缴获所得归个人所有,允许他们抢劫等,这招还是很好用的。

甚至历史上唐朝长安城被攻破后,大唐不得不向自己曾经的藩属回纥借兵平乱,这些回纥兵帮大唐收复两京,也没有什么报酬,就是许他们打下长安洛阳后自由抢劫。

后来又约定绢马贸易,大唐拿绢换回纥人的马。

承乾坐在那里叹道,“恨无法亲往剑南灭吐蕃也。”

马周三人都只能闭口无言,你监国太子还想跑去剑南打吐蕃?你还真是打仗打上瘾了,上次打瘸了一条腿,如今又想去?

这不可能。

承乾当然也知道,所以也只是感叹了一句。

“三位相公,你们说待秦琅一战灭了吐蕃,接下来又要如何处置呢?趁胜进军雪域高原,铁骑踏灭突厥,还是说怎样?”

长孙三人也没料到太子突然问起这个。

良久,倒是李大亮先开了口,“臣之前在陇右镇守过,越往西南,地势越高,空气越稀薄,而且越荒凉。”

“党项人所在的积石山下,黄河河曲一带已经很荒了,可好歹还能游牧放马养羊,但再往南翻越了紫山,那边地势越高,也更荒凉,甚至过了牦牛河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