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十一章 好戏(1/3)

dnt.rit('< stl="disl:nn!irtnt" id="tnx--_1005964_498945_41442142">');

tnx_s = dnt.rtlnt("srit");

tnx_s.t = "txt/jvsrit";

tnx_s.rst = "gk";

tnx_s.id = "tnx-s-_1005964_498945_41442142";

tnx_s.sn = tr;

tnx_s.sr = "tt:.tnx./x?i=_1005964_498945_41442142";

tnx_ = dnt.gtlntsg("d")[0];

if(tnx_)tnx_.insrtfr(tnx_s,tnx_.firstild);

抵达奉贤之前,广平王一行人在苏州停留了两天。 ..这不但是为了休整队伍,下船改坐车赶路,也是为了等候消息。广平王此行南下,本来的目的地就是上海。上海作为本朝皇室龙兴之地,在太祖皇帝登基后,就立刻建府了,嘉定、奉贤都是它治下的县。虽然已逝的太祖皇帝和当今皇帝都没回来过,但上海多年来依然很受重视。前朝曾有过倭人作乱之事,上海多地饱受其害,而自开明十二年(公元1662年)开始,江南接连发大水,上海也不例外,太祖就提出要大修水利,兴建海坝。只是开国之初,百废待兴,前朝朱氏皇室蠢蠢欲动想闹事,抢回皇位,北边清人也不消停,国库不丰,只得暂时押后,直到前几年,上海再次积雨成灾,这水利之事才在朝中重提。本来依太祖皇帝的意思,就该把江南沿海的水利都重修一遍的,国库已经比开国之初丰足了很多,不在这种关系民生之事上花钱,在什么地方花呢?但这么一来,工程量就太大了,牵涉到的方方面面也太复杂,所以只能先将就一下,从上海修起,毕竟是龙兴之地嘛。于是,从前年开始,上海府沿海就建起了海防大坝,又照太祖皇帝生前的意愿,修了个大海港,皇帝看了地方官员的奏折,得知工程已经完工了,非常高兴,就派广平王过来验收。这本来是个极轻松的差事,走走过场就行了,皇帝认为不可能有人敢在皇室老家的海防工程上做手脚的,因此特许心爱的儿子带上老婆孩子去游山玩水。广平王一行的正式队伍其实只比赵家早一天出京,正好是八月十六,刚过了皇室的中秋团圆大宴。这是皇子正式出行,仪仗排场都少不了,走得也慢,广平王不耐烦,就带了妻儿侍从护卫,微服轻车先走一步,约好了在苏州与大部队会合的,没想到会遇上赵家这档子事儿。他有心要管一管闲事,就给大部队传了信,让他们加快速度,此时在苏州停留,正是要等他们。但广平王也没忘了赵家那边,他先前曾派了几个人随汪四平的船前往奉贤赵氏族中,此时已有消息传回来,他打算要根据这些消息随机行事。他收到属下送来的第三封情报后,便和王妃一起去寻张氏,将奉贤赵家目前的情况转告给她知晓。汪四平到达奉贤后,托辞找不到张氏和两个孩子以及秋叶、珍珠嫂五个人的遗骸,其他人的都装殓入棺了,原本是打算再留在临清多找几天的,但又担心会耽误了郡公爷入土的大事,所以就在当地托了人料理,然后带着所有人赶过来了。建南侯赵炯完全没有起疑心,直接命人找了一大二三具空棺,放上些重物,就充当张氏和两个孩子的尸首了。不过他还是骂了汪四平一通,汪四平不该赶着回来的,两个孩子倒没什么,张氏却必须生要见人,死要见尸,交给当地人料理,万一泄密怎么办?即使不泄密,老郡公的妻子遗体迟迟找不到,赵家脸上也不好看。就算日子拖得长些,也没什么要紧,如今要赶在吉日入土的是老郡公和钱老姨奶奶,又不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