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九十五章 出族(2/3)

一日后他在外头闯了祸事,还要牵连族里,大家岂不冤枉?想要官身,也用不着靠他,族中有好几个读书种子呢。”今年虽有雨灾,但科考仍是重中之重,六月院试结束,族中就多了两位秀才公。其他没考过的人也不气馁,大家都是差不多的水平,有人过了,证明大家都有希望,顶多是这回运气不好,发挥不佳,但迟早能考上秀才的。成了秀才,就再努力上两年,后年参加乡试,要是考中了,那就是举人了,可以授官,家里的田产也可以少交些税。因此族人们听了八老太爷的话,都觉得族中还有希望培养出几个官员来,科举正道出身,可比赵玦那样从吏升上去的武官有前途多了,于是不再纠结这件事。接下来的程序进行得非常顺利,有过几次经验,无论是制选票还是排队投票,族人们都很熟悉了,反而是赵玮因是头一次做这种事,费了些时间听赵璟的指点。等所有人投完票,赵璟请八老太爷做监票,当着所有人的面唱票点数,结果五十六户人家,有五十四户投了赞成票,两票弃权,无人反对,通过了决议。赵璟当场命儿子去取族谱,要当着各家房主的面,将长房所有人的名字从族谱上除去,之后还要上报官府留档,多半还要报到京中去,知会京兆衙门,从此赵氏宗族的二房,就只剩下二房这一支,二房的祖产,与长房再无干系。族中还会派人前去京中,向长房讨回祖宗牌位及祖产,如果张氏有要求的话,连老郡公留下的东西,都可以一并讨还回来。因为长房已经不再是老郡公的子孙了,他们没有资格拿老郡公的东西。张氏看着赵璟重重一笔涂去族谱上长房诸人的名字,忽然泪流满面。她在心中向死去的丈夫祈求原谅,不是她不愿看顾他的孙子重孙们,实在是忍无可忍了,她也是做母亲的,做祖母的,已经被害死了一个儿子,一个媳妇,她不能忍受再失去孙儿孙女!如果老郡公见怪,就把怨气往她头上撒吧!哪怕是要了她的性命去,她也无怨无悔!赵玮在旁看着祖母流泪,心中却知道她在为什么伤心。他悄悄地挨过去,握住了祖母的手,想要给她多一点力量。在他心里,从来没不觉得自己做的有什么不对。祖父肯定是希望子孙满堂,合家和睦的,先破坏了这一切的是长房,而且还是一错再错,想要置祖父的至亲儿孙于死地。祖父必定在怨恨他们,否则赵炯是怎么落马的?送灵队伍到城外时,那白幡又因何而断?他和妹妹所做的一切,不过是顺应祖父的心意行事,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祖父绝不会见怪,将来到了泉下相见,祖父不定还会夸他们呢!族谱划完了,事情也算是成了定局。张氏忽然提出:“原来长房也分得了田产,其中有族田也有私田,这些年一直是派管事来打理,每年将收获的粮棉就地发卖,换得的钱财送进京去。如今既然将人逐出去了,无论族田还是私田都不能再归他们,还是由宗房出面,把田地收回来吧。我听族中今年受灾人家不少,许多田地都被淹了,即便大水退去,损失也回不来了。族中各房都出钱出力,助族人共渡难关,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我想长房的田产收回来后,也是二房所有,索性就把这些田地充入祭田,作为族中公产。今后族人们哪家受了灾,就从这些田地的产出里拿钱出来救济吧。”全族的人都轰动了,连外六房也对张氏的话心动不已。当年二房分家,长房的田产可是占了大头,除去御赐的田庄外,还有九千多亩地呢,有在奉贤本地的,也有在附近的松江、苏州一带的,那都是郡公爷发家之后陆陆续续添置的上好良田,每年产出超过万两银子,要是都归入公中,族里可就肥了!赵玮有些愕然,没想到祖母会这样,但他自幼富足,倒也不是很在乎这些田产。想了想,他也点头道:“祖母得是,公中祭田原是祖父从前帮着置办的,数量也不多,除去一年四季祭祀、奉养孤寡,也不剩什么了。族里还想办学呢,就靠那一百亩地哪里够?索性就把这九千多亩地都算进去,日后族中有什么用钱的地方,也无需各个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