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五十一章 艰难的改革步伐(2/2)

钢厂、煤矿和化工厂等等,从某个方面说,毛熊国的投入是国家工业化的第一桶金。

当然,毛熊国并非乐于助人,他是有求于人,希望国家能顶上去,帮你建设只是酬劳罢了。

后来,毛熊国霸道的本性显露无遗,最后毛熊国撤出支援。

没了资本,国家工业发展变得艰难,在那段时间里,全国上下为了延续工业发展可谓想尽了办法,全民烧炉就是那个时代的写照。

时光飞逝,改革开放后,国家再次出现在世界大舞台上时,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工业电气化,而国内的工业化水平还处于五六十年代,整整落后三十多年。

这似乎又回到了刚刚建国时的阶段,国家依旧要打造工业化强国,可还是没钱,要知道八十年代初国家的外汇储备也只有廖廖几十亿米元,从岛国引进两套炼钢生产线就是百亿米元,全国上下那么多工业企业都无以为继,这一局怎么破?

没办法破,只能在一边引入外资的同时一边对企业进行改革,主流方向是股份制,引入各方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也就是说发动所有人的力量提升工业水平。

道理就是这些,即便在当下的时代里,没有多少人能真正意识到资本的重要性,可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得有资金,让地方掏钱?除非是重要的支柱企业,要不然不可能。

杨立臣做为年轻的领导干部,深知当前的形势,特别是在了解铁河区的企业情况后,更是对企业的前景深深的担忧。

铁河区做为沈城的工业区,拥有最多的工业企业,部级企业两家,这不归地方管,可以,先放在一边;厅级企业八家,这你也管不着,可以,再放在一边。

区级企业十八家,都是几百人的中型企业,这就归你管了,还不算街道办的五十多家企业,加起来近万人的职工,算上家属更有五六万人,你怎么管?

这些企业曾经让铁河区繁荣一时,十多年前,所有企业生产出的产品直接卖给供销社,统供统销,生产多少卖多少,真是多劳多得。

可现在完蛋了,生产出的东西供销社连理不理一眼,人家那里有南方来的更好产品,你这破烂谁要?要了也卖不出去,自己玩吧。

一两个企业这样还可以接受,可一大半企业的产品都这样,这代表着什么?代表着企业要完蛋了。

市场规律下,企业不行就破产,看似简单,实际绝非如此,企业破产了工人怎么办?送到其他企业工作?可下家企业也要破产了。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