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519章 抽丝剥茧(3/4)

张阳说,“越快越好,最好能查到车辆的所有人,如果是企业所有,是什么企业,越详细越好。”

“那可是大工程,你怎么不走程序请省厅支援?”同学愣了一下,说。

张阳无奈地说道,“我着急啊,走程序的话三五天也未必有反馈,老同学,帮帮忙,回头到省城我请你喝茅台。”

“茅台,你小子铁公鸡一个你舍得请我喝茅台。”同学就笑道。

张阳认真地说,“真的,真请你喝茅台。涉及案情我不好向你透露什么,但这个事情非常非常大,可能以后还需要你们省厅指导侦破的。”

“好,我现在就去查。”同学一听,马上正色道。

张阳这才松了口气。

林小虎知道他一直想和姚远见个面,三个半夜的请省厅的同学帮忙,就是想给姚远带个见面礼。

姚远的确还没睡觉,和林老师滚了一个多小时床单之后,就到书房那里泡茶喝了起来,把手上的所有资料从头开始整理,试图从里面找出一些蛛丝马迹来。

历史上的西海糖厂倒闭是很突然的,全县人民都不敢相信这么一家全国最大的糖厂会倒闭。

当时维修机械的时候,姚远认为是因为这批设备故障直接引发了糖厂的危机,而潜在的危机是唐安等人的贪污行为。他以为这就是导致糖厂倒闭的主要原因了。

现在再回头看唐安、刘义堂等人的判决书,他发现这些人的贪污金额全部加起来不过一千多万华夏币,这是不足以让那么大一个工厂垮掉的。

最奇怪的地方在于,从1980年开始,西海糖厂开始出口创汇,并且出口额不断攀升,最高的一年创汇上亿美元。正常来说,即便上交了绝大部分利润,留下西海糖厂的钱也是不少的,而且还有出口退税和补贴政策,西海糖厂应该越来越好才对。

可实际上生意火红的情况下,厂子的情况却不见有很大的改变,到了80年代末,已经发不起工资了。

这个现象非常奇怪。

如果量化计算,这里面起码有几千万美元的亏空,也就是起码2亿华夏币的亏空。

这是足以致西海糖厂于死地的。

正常发展下去,西海糖厂肯定会沿着历史轨迹破产清算,数千名职工家属就这么被推向了社会,引发了长大十年的矛盾。

西海糖厂没了,以前的事也就无从追究了。

恰恰这个时候姚远出现了,修好设备是第一件事,后来又签署贸易协议帮助西海糖厂的产品出口,再后来干脆是大量资金进入收购整合成西海糖业集团,不但起死回生,还成了集团公司。

如果不是姚远突然介入,西海糖厂此时已经成为历史了。

当然,唐慧是不会在意这些的,她已经加入了马来西亚籍,而且是多年以前的事情了,就算是查实了,也很难将她留在华夏进行审判。

想到这里,姚远逐渐明确了重点——把唐慧骗走的钱一分不少地拿回来,那是西海糖厂全体职工劳动创造的血汗钱。

“也许氮肥厂那座山包会是一个关键。”

姚远喃喃自语,手机响起,是林小虎打来了电话,姚远说,“到办事处吧,我现在过去。”

有陌生人的情况下,姚远是不会在家里谈事的,西海办事处再适合不过了,那里经过改造建设之后,变成了一座小院式的居住和办公的场所,肖云调走之后,交给了金登负责。

金登是糖厂的青年职工,他选择买断工龄之后,没有像其他年轻人那样做生意,而是托他爹找了姚振华,想要加入南方实业工作。

这种人情关系是无法避免的,都是一个厂的,抬头不见低头见,而且金登的父亲和姚振华是一个车间的,关系比较好,姚家遭难的时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