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729章 杜志国(2/3)

越来越大。”

“此前想要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建一条输油管道到东北地区,每年供应1500万吨石油,能够缓解一部分压力,但是俄罗斯的态度很反复,前景不太明朗。”

顿了顿,杜志国笑着说,“好在此前有有识之士提出了替代方案,你知道巴克输油管道吗,你不了解也正常。”

姚远镇定自若,笑道,“报纸上看到过相关的报道。”

每天看报纸是每一名干部的必修课,巴克输油管道这种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的大项目肯定是会跟踪宣传报道的。

杜志国说,“对,就是报纸上报道过的巴克输油管道,从阿塞拜疆巴库地区横跨里海,穿过四个中亚国家后从克拉玛依地区入境,在克拉玛依地区建炼化基地和储油基地,管道分两期,第一期年输油量是1500万吨,预计明年就能投产,第二期也是1500万吨,预计2000年建成,届时每年能够为我国提供3000万吨的原油。”

他话锋一转,道,“不过,根据分析机构的研判,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经济的增速还会加快,能源需求压力剧增,尤其是石油,每年要花上百亿美元买石油,唉,真的想不到我们也有这一天,但这不是坏事。”

“因此,为了应对未来的能源压力,在俄罗斯方面迟迟没有积极回应的情况下,谋求更多的稳定能源迫在眉睫。管道输送比海运更有优势,性价比高、稳定,中东地区又是火药桶,本身就不是稳定的能源来源。经过研究,决定从哈萨克斯坦寻求稳定的能源。”

杜志国说到这里,端起茶杯喝了点茶,他是真的有些口干舌燥了。这些具体情况没有必要他亲自来介绍的,之所以这么做,是出于对姚远能力的看重。

能够在短短一年时间内让一个有九十万人口的贫困大县脱贫,一年之内引入近10亿投资,而且一多半是港资,这样的干部的能力完全能够引起部委机关的重视的。

当前最缺的是什么,是搞经济的好手,更缺的是熟悉国外情况的搞经济的好手。武仪告诉他,姚远的谈判能力非常强,港商都不是姚远的对手,这个能力更是杜志国看重的。

经贸委里有不少老同志是会说俄语的,尤其是曾经留学苏联的干部,但是他们却不懂经济,更不懂双边谈判。

杜志国说,“姚远同志,这次去哈萨克斯坦,你不仅仅是担任翻译这么简单,同时还要为谈判团队提供建议意见,所以你身上的担子不轻啊,怎么样,有没有信心?”

领导好像都喜欢问有没有信心。

姚远笑着说,“杜主任,我一定尽力。”

“好。”杜志国说,“这次到哈萨克斯坦先考察后谈判,戴老带队,我和外经贸部的王主任具体负责,规格很高。”

经贸委和外经贸部是不同的两个机构,前者是中央机关下属机构,后者则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但两者的机构级别是一样的。

规格是很高了,杜志国属于年轻一代的干部,他虽然已经是副主任,但排名末尾,只是正厅级,而王主任虽然不是副部长,但一样是副部级干部。

姚远顿感夏红华和温铁军的仕途渺茫了。

因为戴老、王主任这一批人,是主张采取保守办法发展经济的。

至于杜志国属于哪一种主张,姚远目前还看不出来。

因为杜志国不了解姚远,如果他了解,就会知道包括巴克输油管道等项目都是姚远控制等企业在建设的,他所说的有识之士就是姚远,那就说明杜志国和夏红华那一批人是没有联系的。

但是,杜志国在提到王主任的时候,眼里闪过一丝忧虑,似乎又表明他和王主任这一派的人有政见上的不同。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夏红华、温铁军这两位改革发展派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