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286、大唐状元之才(求全订)(2/4)

多了容易得罪人,在经济上,更不敢乱说,有识之士哪个不知道土地兼并为祸国家。

所以,这几篇策论,他只是抓大放小,说如此不对,但具体的改良措施,只对前人作品删删减减,而后就再无多说。

不过到了经略西域事上,他开始展露锋芒。

此事与朝政涉猎不多,而他又已经放言说同时考进士科、武科,武科可不仅是骑马射箭,涉及到的兵略一点都不少,所以在这点上,他可以多写一些。

策问,只要一篇抓人,就算取胜!

全才的人,少之又少。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太宗七年辅高祖取天下,灭国三十余。天下虽平,犹不敢忘战也。而今天唐军备衰废,默啜南掠赵、定等州,吐薄东侵而入……,秩马厉兵,枕戈待旦,以备不时之需。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

白贵写完后,长长舒了一口气。

这是苏轼的《教战守策》,他删删改改后,正符合此次策论的兵事。而且这篇策论可没有什么胡乱指手画脚,只是说让朝廷做好备战准备,居安而思危,不会得罪任何利益集团,而且也没说什么五年平辽之类的内容,最是稳妥不过。

而且文中提到的默啜可汗,吐薄等事,可是不经意间展露出他的博学和对时事的关心,不是什么袖手空谈的士大夫,而是心怀国事的文人。

有了这些,就足够了。

默啜可汗是在武周时期崛起的东突厥可汗,屡次袭扰边境,是这时候大唐北境主要的敌人。

“军未发而默啜尽抄掠赵、定等州男女**万人……狄仁杰总兵十万追之,无所及。”——《旧唐书·突厥传》

洋洋洒洒,千余文。

从上午进了礼部贡院,一直答到下午。

“将白美和的考卷给老夫取来,本相要一睹为快。”

宋璟对陪考官说道。

他是李隆基一派,已经提前给白贵温过卷,知道白贵的才学,有欲提拔,另外白贵是名士榜上的头名,所以让取白贵的试卷一观,并无丝毫不妥之处。

别说白贵的试卷,在场考生的试卷,他都可以在考场上一览。

唐代科举制度本就不严格!

“是,宋相。”

陪考官没麻烦左右皂吏,宰相发话,他还是要听的,踱步走到白贵身旁。

他先没着急取卷,见卷子里面的内容已经写完,丝毫墨渍也无,暗暗点头,轻声提醒了白贵一身,遂取走了五道策试卷。

“文章写的不错,可为中上。”

宋璟一一览阅。

他作为宰相,进士科出身,博学多才,见识惊人。他口中的不错,中上,已经算是很厉害的评价了,在场的考生若能得到这种评价,就无虞是否中举了。

而白贵尽管前四道策论写的不张扬,可他文学底子是有的,写出的策论在一众考生中脱颖而出并不难。

更别说他书法出类拔萃,有很大的加成。

“咦?这篇兵备策问不错,写的好。”

“是个熟知兵事的人才,难怪说亦要前去考武科,有这见识,武科的兵法考试他是不惧了……”

“有这篇策论在手,即使待会的杂文两篇不成,此次的进士科也算他过关了!”

宋璟微微颔首,赞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