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75章 去天津啊......不行(1/2)

王轼知道弘治和朝廷都在牵挂贵州叛乱的事情,平叛之后快速写了一封捷报,使臣,这次却是凭战功立下了天大的功劳。

明朝凭借文官身份立下战功的文臣不少,最有名的就是保卫京师的于谦于少保。

众臣商议之后,决定给王守仁升任广安知州。

朱厚照表示不同意,并且怀疑他们是故意把王守仁调走的,王守仁是庶吉士按道理来说去不去地方任职也行。

你们把他调到四川去干吗?

让王守仁去四川吃火锅吗?辣椒还没传进来呢,四川火锅是在清朝道光年间才火起来的。

李东阳给朱厚照解释道,王守仁太年轻了,去地方历练一下也好,而且广安州是直隶州(类似现在的直辖市),去上任就是正五品的官职,真没亏待他。

王守仁现在挂的正三品按察使是虚衔,是看在太子的面子上为了平叛临时安排的,不可能因为这次的功劳给转正。

实际上王守仁还只是翰林院的庶吉士,庶吉士只是一个身份,类似中央党校的学员,无品无级。

一般在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满三年,并且通过考核后,会安排六部主事(正六品),御史(正七品)这样的官职。

现在以王守仁立下的功劳,给王守仁安排直辖市市长这种有实权的地方出任一把手,到地方历练几年,过几年再调回来中央任职,这其实是非常高效的晋升方式了。

朱厚照不满道,以王守仁的能力还需要历练?

这样吧,兵部郎中也是正五品,给王守仁安排个兵部郎中很合理吧。

正五品是一个坎儿,正五品往上才能算是高官,有多少官员在从五品上卡了一辈子的。

弘治觉得朱厚照太护着王守仁了,王守仁虽然优秀,以后前途不可限量,但是这么年轻就担任兵部郎中,以后还怎么封赏?

弘治表示不同意,想要给王守仁封赏等你自己当皇上的,也更能让王守仁领你的情不是。

朱厚照反正不希望王守仁去地方任职,接着说道,不给兵部郎中,给个兵部员外郎(从五品)总行吧。

虽然朝廷京官的品阶默认要比地方官品阶要高,但是兵部员外郎和广安知州哪个更有含金量还真不好说。

见朱厚照坚持,众大臣便答应下来。

太子殿下高兴就好,就不知道王守仁高不高兴了。

朱厚照见众人就这么答应下来,感觉有点亏了。

便又说道,王守仁这算战功,亲自上阵指挥杀敌,阵斩敌首,按照祖制,给王守仁封个伯爵吧。

弘治气得够呛,你当着菜市场买菜呢,买个冬瓜还让人送一把香菜。

弘治当即严词拒绝,这次的功劳给个兵部员外郎足够了,要给王守仁封赏等王守仁以后立功再说。

然后就不搭理朱厚照了,按照捷报上王轼提供的名单给其他将领拟定封赏。

议过封赏之后,弘治就要下旨安排退兵的事宜。

朱厚照连忙出声,说现在还不是退兵的时候。

弘治和大臣们都纳闷,不退兵让士兵还留在云南干嘛?

朱厚照说道,父皇难道忘了之前我跟你说的改土归流了?

弘治恍然大悟。

之前朱厚照跟自己提过改土归流的事儿。

就是把管理少数民族的世袭土司制改为朝廷任免的流官。

这个建议很合理,但是怕引起土司的反抗,搞不好会引起全体土司的不满,引起更大的叛乱。

改土归流的基础是朝廷在武力上有着绝对的优势,不怕土司叛乱,这次快速平叛足以威慑云南众土司。

这次平叛胜利不正是改土归流的好时机么。

反正军队都调到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