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558 善不为官 (二合一)(2/4)

皇帝年幼无法主政的时期,朝廷最高决策机构实际上就成为了阁部大九卿廷议。

石亨乃大明国公,一般弹劾很难起到作用,只有阁部大九卿通过廷议,再让司礼监代笔批红,才能定他抗令不遵的重罪!

于谦打算召开阁部大九卿廷议弹劾石亨的申请,很快就被赵然元通传给了沉忆辰,他听到后脸上神情有些复杂,某种意义上于谦得知石亨抗令后的想法跟动作,是在沉忆辰的谋划之中。

那日沉忆辰与李贤对话调动宣大边军驰援漠南蒙古,其实就提前预料到石亨会违抗军令。另一边以于谦的刚正性格,定然不会容忍这样的行为,那双方矛盾爆发“对簿朝廷”就成为了必然。

文渊阁值房内不仅仅有着沉忆辰,商辂此刻恰好过来商讨政务,他看到沉忆辰听完赵然元的禀告后,呆呆坐在座位上没有任何反应,于是轻声询问了一句。

“元辅,要现在去通知阁部大九卿来文渊阁议事吗?”

听着商辂的询问,沉忆辰没有直接回答他,相反是喃喃的问了一句:“弘载,好人就该用枪指着吗?”

面对沉忆辰这突然的一问,商辂有些似懂非懂,他其实大概能猜测到此事背后有推波助澜的痕迹,只不过有些事情属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元辅,事情终究是要人去做的,不由于少保出头,那也会有别人。”

“是吗?”

沉忆辰反问了一句,其实这个问题他问的不是商辂,问的时自己。

沉忆辰早期谋划是利用石亨的野心,让他去弹劾礼部尚书胡濙纵容族亲贪赃枉法,侵吞百姓良田万亩,从而以此为契机扳倒文官集团最后一座大山,解决对士大夫征税改革的全部阻力。

但胡濙太过于老奸巨猾,并且深谱明哲保身之道。可能沉忆辰调查他族亲的举动被走露风声,还没等拿罪名向他动手,对方就主动把“犯事”的族亲押送到了京师,同时侵占良田偷逃田税种种罪行,全部安在了这个族亲的头上。

如此“大义灭亲”的行为,加上整个士大夫阶层人人都有“诡寄”、“飞洒”、“包纳”等等逃税举动,可谓是法不责众。

胡濙此番应对让沉忆辰准备弹劾的意义作废了不说,还赢得了朝野内外的一片赞声。完美的给后生仔上了一课,诠释了什么叫做姜还是老的辣。

不过胡濙同样知进退,明白如今朝政文官集团整体弱势,除了自保举动外其他方面选择可以避事,导致沉忆辰想要挑事出手都找不到借口。

削弱士大夫基层暂时无从下手,天圣汗也先的大举犯边,让沉忆辰的目光只能从朝堂转移到边疆。可问题是内部不稳定的局面,势必无法倾尽全力迎战外敌,那么只能优先解决石亨跟曹吉祥的威胁。

曹吉祥宦官的身份起点太低,哪怕让嗣子曹钦把手伸进京营,一时半会也难成大事。实际上沉忆辰眼下要解决的目标只有一个,那便是忠国公石亨!

想要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对付石亨这种大明国公,就算沉忆辰贵为内阁首辅,依旧跟勋戚属于不同的体系,双方没有任何隶属关系,只有走皇帝定罪这一条路。

但问题是幼帝朱见清过年后才满三岁,只要石亨自己不作死,一个小屁孩怎么去定罪。不过天无绝人之路,除了明良帝外,兵部尚书于谦拥有着总督天下兵马的特权,名义上乃石亨的顶头上司!

要知道石亨能得到先帝朱祁玉的宠信,用着坐火箭一般的速度晋爵到大明国公,本质上是扶植为新贵势力,去对抗朝廷的老牌勋戚以及牵制于谦的掌兵大权。

可帝王之道在于平衡,景泰帝朱祁玉始终没有拿下于谦总督天下兵马的权力,就意味着在石亨头上加了一道紧箍咒,这也是幕僚赵晋担忧的地方。

只可惜他没有机会把担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