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613 吾等愿往 (二合一)(2/4)

学说中,就有着“民本”、“仁政”、“王道”等等概念的描述。沉忆辰《公仆疏》里面的内容,隐约有些孟子学说的理念,但好像又不是那么一回事。

“孟圣的仁政强调民本,可不是颠倒本末,天底下哪有士大夫是仆人的说法,简直就是歪理邪说!”

另外一名须发皆白的礼部给事中,听到这句询问简直是怒发冲冠,他读了一辈子的圣贤书,遵从的就是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理念。

自古只有士大夫代天子牧民的说法,绝无文武百官给民众当仆人的道理,沉忆辰这篇文章完全是在颠覆纲理伦常,绝对不能容忍这等妖言惑众!

“张给事说的好,咱们就先不说仁政民本是不是契合公仆论,沉宫保的行事作风就不可能师承孟圣。要知道孟圣明确反对战争,曾言过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帅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沉宫保穷兵黩武,这些年执掌朝政战事不断,怎会听得进去孔孟圣人言?”

一名十三道监察御史站出来,附和了礼部给事中的观念,并且神情展现的大义凛然。

但是在这满口仁义道德的表象下,实则虚伪至极!

他之所以会如此激烈的反对沉忆辰外派京官,就在于以往外派的监察地方官吏的权力,是掌控在都察院的手中,十三道监察御史就等同于“钦差大臣”一般的存在。

科道言官虽然在朝堂上面是个整体,可终究是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衙门,到了地方就必然会存在着激烈的利益冲突。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以往监察御史到地方外派,各地官员无不是阿谀奉承,想尽办法招待行贿。现在多了一个或者几个六科给事中同行,那受贿难度就大了许多,等同于多了一个互相监督的机制。

就算退一万步,派到同一个地方的几人同流合污,地方官员能拿出来的好处是有上限的,以往自己一个人能吃的盆满钵满,现在几个人分账就少了许多。

监察御史是心中一万个不愿意,让六科给事中参与进来分权。

更别说除了六科给事中,沉忆辰还打算外派翰林到地方,那一群人可是真正的清贵,加之前途无量,想要拉拢他们一同堕落难度颇大。

就在这群人议论纷纷的时候,一名身穿青袍的官员走了进来,众官员看清楚来者是谁后,纷纷躬身拱手行礼,表现的无比尊重。

要知道科道言官一般情况下,除非是到了阁部大臣级别,否则常规了三四品绯袍大员都不放在眼中。毕竟他们的职责,就是挑高官的刺开喷,越是不畏权贵不摧眉折腰,就越能引得朝野内外的声名。

但这名青袍官员可不是一般人,他乃翰林掌院倪谦,相当于属于言官清流中的领袖。并且按照《大明会典》规定,翰林掌院是五品官员中,唯一合乎规则可以越级身穿三品绯袍的人。

只不过倪谦为人向来低调,常年在翰林院醉心学问,更不会在于这些虚荣。

“下官见过倪掌院。”

面对齐刷刷的问候声,倪谦也是客气的拱手回了一礼。

“诸位刚才的对话,本官站在走廊听到了一些,心中不由产生一些疑问。”

“沉宫保的理念是否契合孟子学说,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难道《公仆疏》本身就算不得以民为本?”

倪谦语气平澹的朝着在场众官员反问,实则心中有着一股愠怒。

难怪当初沉忆辰直言道,他不需要一群品德高尚的圣人,只需要一批遵守规则去办实事的官员。现在看来这群所谓的言官清流,全部都在舍本逐末,拘泥于细节跟字眼,没有一个真正讨论官员为何要成为公仆!

面对倪谦的质问,在场这群科道言官全部都噤若寒蝉,他们面对朝廷其他官员,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