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五十三回:赵鼎罢相(2/3)

桧又是一通盛赞。面对这乌烟瘴气的场面,赵鼎难掩心中的愤怒,他对高宗说道:“圣上,既然秦大人说陆游是否有罪要交由圣上定夺。那圣上何不当着满朝众卿的面,宣陆游上殿。圣上在殿上当众考校,观其言,察其行,既可以体现圣上对士子的关切,又可以审明案情。一举两得。”

秦桧见赵鼎直言面圣,宣陆游入宫。他马上纠结一批谗臣进行劝阻。赵鼎当场痛斥秦桧反复无常,适才自己说的话,难得想反悔不成?

秦桧瞪着大眼,看了看赵鼎,见他怒目横眉直视自己,便咽了口唾沫,把头转向一边去了。

高宗见两帮人争执不下,究其原因还是在陆游的身上。因此他传下口谕让秦桧马上派人将陆游带上殿来。过不多时,陆游来到金銮殿面圣。

高宗让陆游抬起头来,他细细瞧看陆游。见他生得凛凛堂堂,眉宇间流露出一股浩然正气,心中十分喜悦。高宗询问陆游都涉猎什么书,陆游答复高宗,儒家、兵家、法家的典籍都曾认真研读过。高宗听了点头微笑。

过了一会儿,高宗告诉陆游,如果让他策略针对金国,那么究竟是打好还是和好。陆游不假思索,斩钉截铁地回答高宗,必须打下去。

高宗略作沉思,便让陆游说出主战的理由。

陆游告诉高宗,自靖康之难后,北方烽烟四起,二圣被掳,山河破碎。忠志之士日盼夜盼,望眼欲穿,希望王师能够北定中原,收复失地。唯有战,才能洗刷前耻,凝聚百姓人心。

秦桧见陆游言语间反对自己南自南,北自北的策略,心中咬牙切齿地记恨陆游。他暗暗发誓,只要自己掌权一天,大宋的庙堂上就绝对不能有陆游的身影。

高宗见陆游的言语颇有见地,随即又说如果江南江北,分而治之,彼此各守疆土,免去了战火纷争,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这样不是挺好的吗?

陆游神情正色地询问高宗,这恐怕是圣上的一厢情愿。从沿江黜置使陈邦光叛宋投金时起,金国一直对我朝虎视眈眈。完颜宗望打造战船渡过黄河,从开封一直追到建康,圣上那时还是康王千岁时,对这段经历相信是记忆犹新吧。即使和谈,也不是由我朝开口,而是由金国开口。

高宗询问陆游,都是讲和,由谁提出有什么区别?陆游指出其中的厉害。他告诉高宗,金人一直以靖康之难,直戳我朝痛处,他认为在他们的金戈铁马下,我朝无力与之争锋。所以,如果我们主动提出求和,金人必定以为我们软弱无能,到头来即便可以获得短暂的和平,

也不定不会长久。

陆游的话入情入理,高宗听了连连赞同。他又问陆游,由金人提出讲和,究竟应该怎么做。陆游讲与高宗听,讲和的前提还是围绕一个“战”字。收复旧山河,再乘胜挥师直捣黄龙,让金国签城下之盟。这样的和,可以让他们对大宋心存敬畏,自此不敢犯边。

高宗对陆游提出时势问题,陆游有理有据,对答如流,令高宗心中十分高兴。他当朝拟旨,免去陆游妄议朝政的罪名,并鼓励他来年再参加科考,以便为朝廷效力。

陆游叩谢隆恩后,由执事太监带出了殿外。秦桧见陆游无罪开释,气得牙根痒痒。他将这笔帐又算在了赵鼎的头上。因此王次翁和万俟卨等人,一同上奏参劾赵鼎。

高宗当即传下圣旨,说赵鼎举荐不当,识人不明,对城门官何开的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现革除赵鼎宰相之职,发配岭南。

赵鼎长叹一声,伏地叩首拜谢隆恩。秦桧等人暗暗冷笑,对这个结果深感得意。赵鼎被罢相的消息很快轰动了京师,傅天鹏和赵雪晴乔装易容后,趁着没有封闭城门赶紧逃出了临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