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百一十章 王平为辅 二蛮呆滞(3/4)

管从常理来说,王平身为裨将军却成为立义校尉邓艾的副将不合理,但其实这种安排在汉代十分常见。

汉代重权不重职,亦有着临时授命的传统。

邓艾虽只是一个校尉,但他刚才得到了诸葛亮亲自赐予的令箭,这便是诸葛亮给他的主将之权。

在有着这种权柄之下,只要邓艾的副将位分不比他高出太多,那么就是合理的。

就像历史上马谡领军驻守街亭时,他便是以参军的位分统领诸将。

况且裨将军虽挂着将军二字,但在汉代的传统中,裨将军便是专属于副将的称号,由此可见王平这时在大汉尚算不上重要人物。

不过诸葛亮对王平却是有些了解。

王平既是益州本地人士,对益州的地形很是了解,再加上他性格沉稳,很适合担任邓艾的副将为他查缺补漏。

这也是诸葛亮让邓艾领益州军北上而不是梁州军的缘故。

当将各方面都布置好之后,性格谨慎的诸葛亮方才放下心来。

随后他便让各人都按他刚才所做的布置,一一下去准备。

待众人都从他的主帐离开之后,诸葛亮并没有休息的意思。

尽管大部分军务都处理完毕,但想到邓艾方才表现的诸葛亮,还是拿起毛笔想着写给糜旸一封信。

在这封信中,诸葛亮先是盛赞了邓艾的智谋,一点都不比当世的任何俊杰差。

只是在称赞完邓艾之后,诸葛亮话锋一转,便是叮嘱糜旸道:

“邓艾筹画有方,加以历练,必为大汉股肱。

然吾观其为人,矜能负才,智勇有余而中庸不足,宜戒之!”

诸葛亮对邓艾有这番论断,乃是从他方才的表现看出来的。

在刚刚他说出要领军南下僰道的时候,他便观察到邓艾脸上有明悟之色。

这说明邓艾早就知道他真正的意图。

可是在李恢出来劝阻自己之时,邓艾并没有第一时间出言向李恢解释。

他等李恢明确表达不解后,方才出来说出他的看法。

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来,邓艾的这个举动有着借李恢的“不智”,从而来体现自己聪慧的意图。

当然这种通过反驳比自己名望高的人的方式,来为自己养望的做法,当代很多士人都在做。

但邓艾不同于其他人。

邓艾的出身太低了,当世很多人都会天然地对他看不起。

虽然诸葛亮不是这种人,但这是时代的局限性,不是轻易可以扭转的。

世家子弟通过类似的方式来为自己养望,世人皆会心照不宣,从而不会太过介意,因为这是属于世家子弟之间的特权。

但邓艾呢?

或许今日邓艾的表现会引得所有人的称赞,从而让他们在表面上不会表现出什么。

但诸葛亮知道,方才帐内的许多人对着邓艾的做法,肯定还是有着不满的。

人根深蒂固的成见或许会被骄人的功绩一时压制住,但却不会轻易消失。

邓艾的出身不能扭转,而他若是还是这种处事作风的话,会有更多的人对他感到不满。

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心中的不满会逐渐增加。

而一旦遇到某个合适的契机,这种积压已久的不满会一次性爆发出来。

到那时候,哪怕邓艾立下再大的功劳,恐怕下场也绝对不会好到哪里去。

以诸葛亮的智慧,他当然看出了邓艾今日所为的隐患。

而诸葛亮所担忧的,正是历史上邓艾最后落得悲惨结局的深层原因。

他刚才之所以不对邓艾表现出过多的赞赏,其实也是他保护邓艾的一种方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