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十九章 休养生息(3/4)

尝到第一批舒锦的甜头后,刘基与张昭商议趁着这个冬天扩建织造局,争取将女工人数扩张千人,这样明年春夏秋三季能出约五千匹舒锦。按现在每石粮食一千钱的价格,差不多相当于2万石粮食的产量。

除了庐江女子织造局,刘基的皖县官铁也办起来了。这得多谢刘基未来的老丈人桥邕,作为皖县本地大族,桥邕替刘基提前拜访当地各豪右,安抚他们的情绪,言明官府并不禁止私铁。

因此,铁官上任当天才没有闹出大事,不过刘基清楚,等到自己的官铁开始售卖民用铁器后,皖县的士绅还是会闹事,到时才是最终考验!

另外,刘基让百越督祖郎用财宝与百越豪酋交换奴隶的事情也在稳步进行,从九月开始,祖郎每个月月初都会从丹阳郡送来数百百越土人,还贴心地配了会说百越土话的翻译。

为了防止这些土人聚众闹事,刘基将他们分散到庐江的十个县,让当地长吏将他们造册入户,并叮嘱地方长官教会他们耕种,这个事情将来会作为吏治考核的评判标准!相信各地长官们会用心去做这件事的。

虽然目前这些百越土人仅有千余人,但这项政策持续几年,最终也会为刘基带来数万民力。人口在封建时代就是国力的象征啊!

过了十月,刘基发起自己任内第一次徭役,让闲在家里造小人的百姓们出来修筑运河,疏通河淤。

因为刘基干的是正事,所以百姓们没有怨言。

汉代人们用《考工记》补全《周礼》的《冬官》一篇,其总叙第一句便是:

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

这就给冬季应该做的事定调,即冬季应该做的是“工事”。

在冬季修建运河,治理水道,打造器具,这些都是合乎天理的事情,况且刘基不是大发徭役,只是正常的徭役,所以百姓们都不反对。

一项项温和的新政慢慢执行,庐江郡在刘基治下迎来了一波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

同时刘基还上书刘繇,建议他废除自桓帝以来的各项苛捐杂税,按照两汉开国时的古制,只征收口钱和算赋。至于什么户赋、刍稾税、更赋、献费、船费、车费等一并废除。

张昭称此为“托古改制”!

刘基的建议得到了别驾是仪、治中步骘等大臣的大力支持。

因为这些税费他们这些士人也是要缴纳的,刘基的这项提议能够为他们减轻负担,自然是要大力支持。

虽说刘基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士绅豪右减负,而是为了黔首百姓。但既然世家们愿意从旁摇旗呐喊,刘基也乐见其成。

按照后世的经验,只有藏富于民才能使国力蒸蒸日上。

根据亚当·斯密《国富论》里对大萧条的记述,社会萧条的几个表现就是人均可支配收入降低,消费欲望随之降低,而后带动生育率降低,形成恶性循环。

国家征收重税,其实就是在为,本就“因生产力进步赶不上人口增长而导致的自然经济下行”踩油门!

国家财政赤字,需要做的不是加税,而是再分配,让占据过胜资源的上层将多余的吐出来。

要想逆转国家财政的困局,能做的只有三件事:

一是内部矛盾转外部。寄希望通过战争掠夺别国、或减少本国分母来填补或消除窟窿,这是最愚蠢的!

二是再分配。让被食利者占据的多余的财富分散给大众,重新给经济注入活力,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最难的。

三是科技进步。客观意义上最难的。

但是统治者需要做的是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