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 后事(1/3)
按照旧例,天子驾崩后,国行大丧,京都官员权贵,无论官职大小,爵位高低,俱需斋戒三日,二十七日内,军民需摘冠缨、服缟素,四十九日内不许屠宰,百日内不许奏乐,各寺鸣钟三万次。
两年前那次天子驾崩,辽国大军南下,所以这些都没有实行;这一次天子驾崩,也没有实行,因为天子的遗诏上说一切从简。
他登基的时候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他走的时候却希望少些影响,百姓该怎么过就怎么过,陵墓没修好那就凑合着用,别因为一个死人兴师动众,劳民伤财。
那么,是时候给这个人一个盖棺定论的评价了。
因为天子没有子嗣,要继位的齐王没有在京,眼下还需要派人去迎进京城,所以灵前自然由在京的旁支服孝,在停灵的第二日,朝会还是照常展开,而这场朝会是很重要的,因为要给死去的皇帝上谥号。
甚至于可以说,表明政治立场。
谁都知道驾崩的天子和即将登基的天子不对付,即使皇位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齐王手里,但齐王应该不会因此就和赵轩冰释前嫌,更大的可能是,人死了还要踩一脚。
所以上谥号就成了政治上的表态,按照谥号表,其实昭安皇帝--也就是赵轩,上谥中谥都能评得上,他在国战时期继位,守住了河山,稳定了内部,在位一年半,期间政通人和,无论是税法的推行还是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还有勒紧裤腰带自己带头开源节流的举动,都能称得上明君,如果他有儿子,且是他的儿子继位,那么一个上谥是跑不了的。
可他在位时间太短了,而且要继位的和他还有仇。
“按谥号解,恭仁短折曰哀,本官以为,先帝可当此谥。”
首先开口的是礼部尚书。
“哀”字是个中谥,自古继位后短时间就驾崩的多用此谥,在谥号中通常表示同情和哀悼,意味着这位皇帝在位期间可能遭遇了不幸或未能实现其政治抱负,赵轩继位后虽然励精图治,但多采用的是水磨工夫的政策,需要时间才能看到成效,用这个谥号倒也恰当。
由此也能看出来礼部尚书是个实在人,率先提出这一点堵别人的嘴,也不为先帝上个上谥了,到时候别被他兄长折腾着上个恶谥就成--考虑到他一直受赵轩器重,再加上与顾怀的关系一向不错,主动跳出来踩进这个坑不怕被事后清算,也能理解。
殿中众人大多点头,认可这个谥号,一些不再隐藏的太子党的官员原本意气风发,但见到场中众人都在点头,齐王如今又没入京,实在不好冒着众怒给赵轩上个恶谥,所以也就没有发言。
看情况只要内阁也点头,这事就成了。
可偏偏有人不同意:“出类拔萃曰英,道德应物曰英,德华茂著曰英,明识大略曰英。”
顾怀站在勋贵首位,穿着正式的藩王五爪蟒服,面无表情:“孤认为,应上此谥。”
他还是第一次以藩王的身份自称孤,其实如果不是“仁”字已经被占了,他首先想提的就是这个字。
赵轩这个皇位基本就是被他对百姓的仁堆起来的。
兵部尚书第一个站出来:“下官附议!先帝登基之时,内外交困,国将不国,幸有先帝力挽狂澜,大魏江山才得以保全,今日诸位殿中高坐,难道忘了当日南迁之事?若不是先帝一言定下国战,今日大魏只能蜗居东南一角,如何当不得上谥?”
“附议!”
“下官...附议。”
零零散散的十几人表达了认同,但跟之前的中谥相比,太多人不想得罪那位即将继位的齐王了。
太子党的官员们仔细地审视着那些站出来的人,好像要把他们的脸刻进脑子里--在此刻还能站出来附和顾怀的,多半是赵轩的死忠了,齐王登基以后,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