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章:搏弈(3)(4/5)
使宋军三面受敌,全线溃败,死者万余人。
宋太宗乘驴车南逃,辽军追至涿州而止,缴获宋军兵器、粮秣不可胜计。
“高粱河之战”以宋军的完败而告终,究其原因个全是宋太宗贪图名利而导致的。
公元976年十月十日夜,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其弟赵光义继承皇位,当时流传着烛光斧影的传说,主要说赵光义得皇位不正。
为了证明自己的皇位来的名正言顺,赵光义继位之后也算勤勉;南方的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和吴越国国王钱俶陆续来投降,南方割据势力彻底被平定,宋朝完成了南方一统。
南方的一统使宋太宗赵光义大喜过望,这是他的功绩;快赶上他哥哥宋太祖赵匡胤了。
于是他马不停蹄挥师北进,准备解决北汉。
当时的北汉不强,但是却有辽国撑腰;赵匡胤在位时亲征北汉都没有拿下太原城。
但是赵光义却轻而易举地将北汉给灭掉了,这让赵光义信心百倍;他决定一鼓作气北伐,收回燕云十六州。
可是这一次赵光义没有那么好的运气,在高粱河一战中宋军惨败;宋太宗一人骑着驴跑了,被称之为高粱河车神。
对宋军为什么会在高粱河失败,在古代很多人都认为是和宋朝采取限制军权的措施有关,清朝王夫之认为:“将避权而与士卒不亲,将避功而败可无咎,胜乃自危;贸士卒之死以自全,而无有不败者矣。”王夫之认为当时实行的军队集权,让将士和士卒避战自保。同时更加是由于宋太宗赵光义此人不知道当时的形式,太过于自信所导致的。
明朝陈邦瞻认为:“皆由太宗不知天下大势,倒行求前,以致颠蹶也。”
其实高粱河之战宋军战败,确实与宋太宗赵光义的原因,宋太宗太过于急于求成,想要急切的证明自己,于是战略决策的仓促、草率、盲目和无知,同时又对将帅过多的猜忌,导致将帅不尽全力,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高粱河之败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当时宋军的粮草供应问题,这才是宋军失败的根源。
古代打仗不不止是军队的较量,更多的是后勤的保证,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参知政事李至曾说:“兵多费广,必须大备糇粮,假令一日克平,当为十旬准计。”
李至的意思是:打一天的仗就要预备百天的军粮,这不是的夸张;而是未雨绸缪。
宋朝对军粮的供应是有一定的标准的——为减少军粮运输的困难,士兵应先自带粮饷二斗,保证十日的口粮。
“军粮自赍,每人给麨斗余,盛之于囊自随,征马每匹给生谷二斗,作口袋,饲秣日以二升为限,旬日之间,人马俱无饥色。更以牙官子弟,戮力津擎裹送,则一月之粮,不烦馈运。俟大军既至,定议取舍,然后图转饷,亦未为晚。”
这是北宋宰相宋琪在《奉诏论边事疏》中讲的话。
这个设想很好,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十分困难,难以实施。
当时参加伐汉和高粱河之战的士兵大约十五万。
根据宋琪《奉诏论边事疏中所言每位步兵日耗粮2升,骑兵为4升。则第一次北伐中,15万大军日耗粮约一千六百至三千二百石,而从伐北汉到高粱河战败撤退,一共用了五个月的时间,这样估算一共共耗粮28–56万石。
这可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且当时的军粮是由地方负责的,要知道当时北宋开国才短短十几年,社会生产正逐渐恢复,尤其是还有天灾人祸,如此庞大的军粮,摊派到地方,给百姓增加了巨大的负担……
无尽的昏迷过后,时宇猛地从床上起身。想要看最新章节内容,请下载星星a,无广告免费最新章节内容。网站已经不更新最新章节内容,已经星星更新最新章节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