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十八章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2/3)

三万大军南下了。

这三万大军不是正规军,正是来自尼堪的大夏国眼下三大骑兵兵源之处:博格拉部、察哈尔蒙古诸部落、五原汉人部落,这些部落投靠大夏国较早,民兵训练早有成效,如今倒是让尼堪将里面的精锐全部拉出来了。

两万汉人牧户抽调精锐一万,三万博格拉部抽调一万精锐,三万土默特、鄂尔多斯、多罗特部以及苏尼特、翁牛特、奈曼、巴林等蒙古部落抽调一万,凑成了三万精锐。

当然了,既然是在讲究规矩的大夏国,尼堪是不允许彼等奇装异服、五花八门南下的,那样的话,中原的汉人绝对会在心理上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

在历年的每年三个月的民兵训练中,大顺国都给参加训练的民兵分发了服装、兵器——当然了,都是冷兵器,并且只有骑刀、骑枪两种,战马、弓箭、短斧等物还是要自己制备的。

饶是如此,三万服装统一的“塞外骑兵”还是蔚为壮观的,不但如此,长期的民兵训练,彼等基本上都掌握了瀚海军操典的一些内容,无非是在熟练程度上不如正规军罢了。

眼下,那一万汉军骑正是李兴祖统领的,一万蒙古骑兵的统领是绰克图,由于绰克图的部落正好在上都附近,尼堪让他统领这一万蒙古骑兵也算是一种笼络——绰克图,并不是黄金家族之人。

而由额腾翼统领尼堪的本部也是应有之意。

加上尼堪自己增加到三千人的亲卫队,三万三千人,这便是大夏国除了镇守国境军力之外最大的一支力量。

当然了,除此之外,像科尔沁部、喀尔喀三部还都可以动员,不过尼堪这次并没有动员,只是动员了自己认为对大夏国认同度最高,训练时间最长的三部。

这三万人,若是放到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那可是妥妥的三万“精骑”,但在大夏国的序列却是第一次走上战场。

就在前几日,尼堪的大军碣石山附近伏击了接到李自成命令后北上接应彼等的、原本奉命镇守天津、沧州一带的大将刘西尧一万骑。

最终不出意外,瀚海军大胜,刘西尧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刘西尧本人只在亲卫的拼死护卫外逃回天津,剩下的不是被杀死,便是被俘。

故此,尼堪担心的血腥味指的就是这个。

经过了这场战斗后,“久经训练”却一直没有实战的大夏国民兵的战力便上了一个台阶,这也让尼堪长舒了一口气。

其实他想多了,抛开汉军骑,博格拉部、蒙古诸部的骑兵生下来都是当兵的料子,寻常部族之间也是拔刀相向的,每年三个月受到瀚海军的训练后,不用说别的,完全比喀尔喀三部的精锐骑兵还强。

当然了,他皱起眉头还不光是这个。

前不久,镇守大名府、保定府一带的左辅营大将刘芳亮最终还是知道了北京城失陷的消息,其得知后便尽起大军北上,意图重新夺回北京,在房山一战中,阿林阿九千骑兵大败之,刘芳亮又退回到了保定,不过刘芳亮一败,在榆林的高一功前锋营,在潞安府的刘忠,在西安的田见秀肯定迟早也会知道。

如果不尽早彻底击败李自成,最好与他达成某种协定的话,自己对北京的占领并不是想象中那样安稳。

故此,他在击败刘西尧后,便在等待。

等待败退南下的李自成残部。

当然了,李自成从山海关败退后除了经过碣石山南麓通过去天津,还可以从北边的永平、香河辗转回到天津。

不过,按照尼堪的思量,如今的李自成肯定已经知晓了北京失陷的事,再从北边走的话就得掂量掂量随时能从边墙外南下的瀚海军,故此,他断定李自成败退后一定会走南线。

正想着,山下飞快地走来一人,尼堪心里一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