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知青聚会(二)(1/3)
人的一生都有刻骨铭心的一段记忆,那青春年华,风华正茂的年代,那艰苦的知青岁月,让这个时代的人久久不能忘怀。灰利和一群老三届的同学商议,老知青们联谊一次。没想到,反响热烈。北京的知青来了,上海的知青来了,北大荒插队的知青来了,大家聚在一起通宵达旦的说着生活的苦难,凭吊流逝青春的《蹉跎岁月》;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
真实、动人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理想,深情的礼赞,大家决定去一趟故地,最后选在红太阳照边疆的地方。
绿皮客车拉着故人来了。看水稻成熟了,开镰收割,稻杆被割倒,下边的稻桩留在了地里。冬季到了,大雪将稻田覆盖,那金色的稻桩在白雪的衬托下更加金黄耀眼。
这是2011年冬,老知青来到海兰江畔的龙井市,。
朝鲜族的小伙子帮我们租一所公寓:那是延边农学院的宿舍。夜幕降临了,大家还没有睡意,反而愉快的交谈着……
灰利:很难想象大自然的无穷造化。在很多年前,这里一定是分布着茂密、暗绿的原始森林,在盆地四周山峦起伏,人迹稀少,动物踪迹较多,令人感到十分神秘。那时的冬季,雪松雾淞,可谓是人间奇景,美妙绝伦,令人叹为观止。可看朝鲜族人的生活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尽管吃狗肉、拌菜、泡菜、和冷面什么的。
北京知青:龙井原是满族的发祥地和龙兴之地,传说在一百多年前,这里是一马平川, 因缺少饮水,住户寥寥无几,后来此地自天上掉下一条龙, 就在龙掉落之处,出了一口井,井水清凉甘甜。此后,这里解决了饮水的困难,自1881年开始朝鲜移民大量迁来,四面八方的纷纷移居于此。
上海知青:听说:l921年由龙井市老头沟镇小箕村崔范头从朝鲜咸境南道带来六条接穗,嫁接在当地耐寒山梨砧木上,当时仅成活3棵,后经几代人的精心培植,不断选育,延边苹果梨是我国优良梨品种之一,
灰利:山坡上除了一些梨树。主要还是水稻。我沿江看着满山坡的稻桩,待我进入延吉市,融入熙熙攘攘的人群,听着商场里略带伤感的韩国明星委婉的哀伤的歌曲,我真为一个个生灵颤抖着。九十年代"知青题材"在大陆已经"过时"。代之而起的写改革,反贪,**,婚外情等等的作品吸引了读者和评论界的注意。二十一世纪幻?奇幻 武侠?仙侠 都市?职业 历史?军事 游戏?竞技 科幻?灵异等作品多样化的呈现出来,我们的伤痕文学 寻根文学已经和我们的年龄一样老了,渐渐的消失了。只是留在我们故人的情怀里。
北京知青:昨天,在江边看天空,星星很亮,有一架飞机像星星似的在空中飞过。广播中传出金正日驾鹤了。一个时代就这样渐渐的没人提了。新的时代,新的人,新的生活将是新的有生命力的故事。
灰利:每个时代都有金色的一面,看沿江盖了许多楼盘,许多在建,在寒风里,像一处处废墟。那建成的,人们高高兴兴,小车也来了,变成美丽的花园式住宅。这么多谁来买呢?
沈阳知青:去韩国打工的农民,动迁的农民,来旅游定居的老人?
上海知青:来的人肯定是有利可图的,大城市的人来开了,偏远的人来了,边疆会越来越亮的。
灰利:红太阳照边疆
青山绿水披霞光
长白山下果树成行
海兰江畔稻花香
劈开高山大地献宝藏
……
灰利:海兰江被冰封了,只有一溜潺潺的江水清澈的流淌。
很少有行人,好像我一个人在冰面上独舞。只有太阳能路灯亮化了海兰江两岸。陪伴着我的身影。还有“榆树”的影子。
北京知青:100多年前,海兰江畔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