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新派系(2/3)
仕渠道,甚至公卿举荐都不一定能对得起蔡邕的地位。蔡邕入仕的途径如今非常的单一,最好就是由皇帝征辟。
不过因为皇帝喜好书法,偏偏书法方面被蔡邕完爆,不把蔡邕晾上一阵,皇帝是不会动手的。
故而蔡邕以白身的政治身份在雒都进行活动,但没有人敢否认蔡邕今后的政治地位,争相与蔡邕结交也就成了风气。
顾雍不愿来江北发展,那么目前能传承蔡邕衣钵的只剩下魏越一人,明面上魏越就是蔡邕政治资源的最佳继承人;而私下里,因蔡琰的关系,魏越也是十分相信蔡邕的,起码蔡邕的地位比黄琬高一个档次。
皇帝执政态度的改变,使得士人集团热情高涨且越发的团结。在扳倒宦官集团前,各方面前所未有的团结,而魏越所掌握的汉匈联军就是一支反宦官集团重要的筹码。
与其他各军不同,汉匈联军里魏越的影响力很大,几乎不存在与魏越能掣肘、相抗的人物。如董卓、皇甫嵩二人,振臂高呼,其军中死心塌地愿意跟随他们的不过三五千人而已,其他军队对朝廷的敬畏压过了对主将的敬畏,或许能被董卓、皇甫嵩裹挟,但绝不会死心塌地。
而魏越的汉匈联军则不同,魏越的权威在这支军队中高过朝廷。不是朝廷威望不够,而是南匈奴动乱中,匈奴义从、边军已对朝廷表现失望。
或许正常发展几年后的汉匈联军会分崩离析,而目前的汉匈联军就是一头绳索束缚的熊,只有一条绳索束缚于,而这条绳索还握在熊自己手中,就是如此的危险。
反宦官联盟中,蔡邕空有威望,如今有魏越手中的汉匈联军支持,谁敢与蔡邕闹不愉快?
然而蔡邕几乎没有与魏越进行过深入的联系,可这是外人所不知道的,就连黄琬也不清楚魏越与蔡邕私下那深深的政治立场矛盾,就像黄琬不知道魏越与蔡琰之间的事情一样。
皇帝执政态度改变,蔡邕入雒对黄琬最大的影响就是债权转移。他对魏越的投资,已不需要魏越来回报,将会由蔡邕来回报。这种债权转移,黄琬在成本上并不会亏损,只要皇帝持亲近士人态度,那么黄琬就不会亏。
只是黄琬会丧失来自魏越后续源源不绝的丰厚回报,但他没有亏损,即便有亏损,蔡邕也会给于补偿。
黄琬不清楚蔡邕与魏越的深处矛盾,就根据推断,在蔡邕入雒前将魏越父子的利益出卖。按着正常的推论,魏越转投蔡邕旗下、与黄氏拉来距离几乎是必然的事情。这种情况下出卖魏越父子的利益,对黄琬来说就是一种止损、保本手段,无可厚非。
从桓典之口,魏越总算明白了黄琬忽视自己根本利益的最大原因所在了。就在于皇帝执政态度改变以及蔡邕入雒,谁能想象皇帝会突然改变执政理念?谁又能想象蔡邕竟然顶着士族内部的压力毅然前往雒都自立一派?
蔡邕始终有一层压力在身,那就是高隆的名望,海内第一大儒不是那么好当的。
陈留蔡氏几乎无人可用,蔡邕空有名望却缺乏立脚的根基,仿佛沙雕城堡一样中看不中用。想要将名望转换为实力,蔡邕需要一个坚实的平台。没有强力宗族和姻亲支持,蔡邕是无法完成这一切的。
陈留蔡氏后继无人,蔡邕的两个姻亲都是当世名门,可南阳太守羊续已病死任上,河东卫氏更是在白波军有意报复下支离破碎。蔡邕无法获得来自宗族、姻亲的帮助,仿佛就会如历史上那样错过这场大机遇。
可魏越的汉匈联军入塞,就成了蔡邕最大的本钱。哪怕蔡邕内心是抗拒的,可架不住亲友的热情推动,蔡邕的亲友自然与蔡邕持有类似的政治理念和利益诉求。
只要蔡邕没有当众表达出自己与魏越的不合……从各方面来说,他不愿意,也不敢这样做,一句话毁了魏越的名声固然轻松,逼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