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放血上(3/3)
一样的养兵方式注定陷入战争的州郡人力、物力陷入枯竭,这种状态下,这些州郡即便答应要给魏越押解赋税,可也没多少实际意义。
换言之,现在并州、冀州及府幢动员起来的四十万军队,战后要裁撤十万,而且裁撤、缩编的是精锐部队。
今后塞外府幢分统于三都督,有三百六十幢,一百八十个千户,三十六个府,编制最高能动员出十八万骑。这是最理想的状态,按照与府幢义从的约定,每一个幢一年为魏越提供五百人为期两个月的兵役。算成常备,府幢轮番服役,一年也就三万常备。
因塞外的生产方式,注定了这种轮番服役构建常备的做法很难行得通。所以府幢还是一支动员兵,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进行动员,哪怕没有战事,也要将动员的服役期凑满。
没别的原因,契约精神而已。
府幢刚编成的时候,魏越要平河东白波贼叛乱,又要积极参与雒都政变,根本没有心力去构建、组织、捋顺府幢义从。所以第一年放宽了兵役,只是提供对府幢的庇护,没有收取他们武力的报效,也没有收取赋税、人头税之类的税收。
府幢义从不需要纳税,他们是用兵役来纳税。
至于府幢义从养的牲畜,用商业方式,效率远比直接征用要高得多……
游牧贵族开始喜欢贸易、商业的时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所以今后魏越方面需要养的军队,在三十万的基础上还要再看一刀,砍掉现在府幢义从的水分,会剩下二十万。
而这二十万中,除了各处必不可少的两万塞障守兵外,魏越还要养三支军队。
一支是塞外四郡的驻屯骑兵,最少要保持两万常备。今后塞外四郡进行的军屯、垦戍生产,也只能勉强供养四郡常备骑兵。好在这里是塞外,养骑兵的负担格外小,只要别出现全军覆没的大败仗,维护一支两万人的常备骑兵不存在问题。
第二支是地方郡国征兵,魏越会重新设立郡尉一职,恢复对成年男子的军训,力求恢复到先秦、前汉中前期的动员体系。以河北千万人口,足以极限动员一百五十万甚至二百万大军……想想都让人热血沸腾。
古典军制的动员效率,夸张的令人战栗。
因此维护、保证郡国征兵体系的运转,各郡国就要设立一支种子军队,以便于培养军吏,战时能迅速征发兵役扩充军队。这支军队能算是地方常备,机动剿匪、治安力量,所以这支军队不会超过两万。
塞外两万,塞障守军两万,地方常备两万,这就六万常备。
除了这六万常备外,魏越觉得自己再维护北军八校营、三河营、五部营都有些困难……这十六个营要缩编。
要知道,这十六个营日常训练,每日可是要吃肉的!
后汉以来,北军缩减到五校,每校吏士七百余,原因还不是因为养常备野战军的负担太重?
因为养不起顿顿肉食供应的常备野战军,所以以后汉之国力,都要量力而行,更别说是只有河北之地的魏越。
至于缩减常备野战军的口粮供应?
没必要,不能顿顿吃肉见油荤的常备野战军,训练出来的效果也就那样,根本达不到如狼似虎的地步。
这可是每一名老兵都可以做郡国兵队率、屯将的京营常备野战军!
眼前动员的四十万大军,转眼之间变成十万……想一想,还真有些可怜。
不过这是为了更好的发展,魏越也只能这样安慰自己,想一想未来,三年之后可以一举动员六十万,十年之后能动员八十万!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