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401章 应募士(2/3)

,就造成一些尚武的地方有着浓烈的应募风气,这类宗族生存、发展与募兵制挂钩的人,可以用应募士来称呼。

低廉、可靠的征兵制崩溃后,养常备的成本暴增。

所以战事应募,和平时解散的募兵制就开始流行起来,相对于维持成本惊人的常备来说,这类遇事而募的募兵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因为后汉以来战事及叛乱多是围绕在边州,除北方幽并凉三州外,南方益州、荆州、扬州及交州常常有土民、蛮子或豪强叛乱。这类叛乱从中枢调兵,一来时间不允许,第二调兵成本很大,长途行军后战斗力会有损耗。

这就导致遇事就地招募军队便成了传统,一些战事密集的地域就因此涌现出一批专门吃这口饭的人。

这批人以宗族、乡党为联系纽带,战斗经验父子相袭,自己制作战斗器械,也打响了自己的品牌,最出名的就是丹阳兵。

而各地都有类似的存在,自汉地方三长制度萎缩后,豪强横行于地方。一旦遇到战事,朝廷派遣专人则会寻访当地名士或士族,这些人做中介再与豪强搭线,谈好报酬后,这些豪强就以宗族姻亲为脉络向外辐射,纠集乡党应募成军,这就是应募士。

任何大面积的募兵,都会存在这类宗族、乡党抱团的应募士。

后汉以来,北军五校还能免疫宗族渗透,而羽林骑兵因为世代只选六郡良家子,从武帝时期就是一支以六郡良家子乡党为主的武装,别说关东人,就是关中三辅、三河人都不一定能挤进去。

魏越担任中垒将军重建北军八校时,原有的五校都被清洗近半,新建的北军八校之中自然没有这类宗党抱团的应募士。可他吞并西园军及何进、何苗兄弟部曲,及朱儁、丁原河内兵马后,宗族乡党为主的应募士也被他一口吞下。

只要应募士集团存在一天,那么这些握着刀剑的人就能源源不断的推举出自己集体的代言人。这些代言人在地方上就是豪强,在军中就是军吏,小的百人将,大的曲将、校尉。

算起来,孙坚、陶谦就是应募士中的佼佼者,做到了将军的层次,可以亲自与朝廷对话,不需要中间人做回转。而魏越不同,他是正统的北军出身,帝国常备军升上来的,比孙坚这类野路子强多了。从魏越从戎至今,除了亲卫部队是部曲乡党之外,其他军队都是中枢调来的。

应募士集团在魏越看来就是毒瘤,这类武装固然有各种优势,可作为一名独断乾坤的将军、元帅,应募士集团的抱团就成了魏越最不能忍受的特性。做军职调整时,不能单纯的考虑资历、战功和亲近与否,还要考虑对方的乡党武装。弄得好像大家是一个军事联盟,自己只是一个盟主一样……这不是魏越能接受的,尤其是他对军纪偏执的追求程度又极大的加剧了他与应募士集团的矛盾。

团结,是宗党发展而来的应募士生存根基,不团结的应募士集团,注定无法长久。

之所以团结,无非就是以合作的方式战斗,并索要报酬而已。也有点像农民工,大、小工头手里的人必然是乡党、宗亲为主,大小工头转业后,农民工中必然会有胆大、技术好,更有能力的成为新的头目。这和他们的意愿有关系,也和时势有关系,那么多来自一个地方的农民工所占据的用工市场是稳定的,哪怕内部选不出新头目,用工方的大小老板为了方便指挥,也会扶植一些农民工头目。

应募士跟农民工一样,一起抱团在城市生存,一起抱团闹腾索要拖欠的工资……没错,某些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大汉的郡守、将军也会恶意拖欠应募士的报酬,导致应募士叛乱,武装夺取报酬的事情并不少见。

如果地方三长制度完备,有新的稳定兵役制度,应募士这种职业就会消失。

就像一些贫困县,官方组织农民工外派,工作稳定不说,还不愁工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