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05章 亲王竹内(3/6)

击中22个机场,是考虑对手使用分导式核弹头吗?”

“是的!”联络官说。

“设置合理!”美国人说。

图表和地图上的形势在变化当中,当地图上表明群马县地区出现敌人机械化伞兵的时候,第七装甲师的前锋已经接近函馆——青函隧道入口处。果然,如联络官所说的那样,隧道被标明“不能使用”。

众人的目光转向车窗外。高速公路上,三排装甲纵队的车速并未减慢,只是在路口,出口处,突然分流。

廖磊问:“这一段高速公路的出口颇多,是特意设计的吗?”

联络官点头:“哈伊。早在上世纪80年代完工的时候,就考虑到隧道不堪使用的情况,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第七装甲师的运动路线受阻,稍有迟疑,就可能遭遇对手使用核弹的猛烈打击,因此,这里设计了100多个出口和地下掩体。

廖磊和在场的西方军官们不由得顿生惊异。500多辆坦克和步战车组成的装甲洪流和上千辆运输车,几乎在十分钟内就从高速公路上消失,分流到各处。

他们乘坐的大巴跟随一支十几辆坦克组成的坦克营转向一处便道,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仅有10米宽的乡间公路竟是坚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90式重型坦克毫不费力的穿过仿佛风景画一般的田园和农舍之间的小路,丝毫无需减速。村镇路口,乡间警察和佩戴绿袖标的志愿者在疏通道路,拦住行人和车辆横穿公路。身着白色制服的志愿者佩戴武器,高举路牌,为装甲车队指路。

廖磊看看腕表,从出发的札幌郊外的第七装甲师驻地到目的地函馆里程是330公里,一般车辆走过这段距离也需要4小时左右。但此刻,距离出发时间不过两小时30分钟,可见日军行进速度惊人。而且,和其他国家军队不同的是,日军第七装甲师的90式坦克、10式坦克并未采用车载运输方式,而是履带行军。

他看看手中的gps,显示位置在洞爷湖以南,和室兰本线相间的地区,这里距离目的地函馆还有一段距离。但这个坦克营怎么通过宽阔的津轻海峡呢?

车队穿过室兰本线下穿隧道,一个小型的渔港出现在人们面前。佩戴民防队和志愿者标志的当地人正在引导坦克进入渔港,那里,十几条重型驳船正等候着他们。

沉重的10式坦克几乎是冲上驳船,然后猛烈刹车。随着发动机砰砰的启动,一艘当做拖轮的大马力渔轮启动,拖拽着一艘驳船驶入海上。而驳船上的民防队正在紧急固定在船上的坦克。

廖磊通过手持摄录机的屏幕注视着眼前的一幕。很显然,这些民防队员训练有素。虽然是当地的渔民或其他的非军事人员。但肯定经过专业的训练。四名民防队员,在坦克乘员无需下车的情况下,用钢缆和钢结构件很快的将坦克固定在驳船甲板上。而这种双体驳船的抗浪能力很强,在遭遇海上威胁时,甚至可以为坦克使用火炮或炮射*提供稳固的平台。

很快,观察员们乘坐的车辆也开上一艘重型驳船。相对于坦克而言,大巴车的固定更为简单,驳船在渔轮的牵引下驶出港口的时候,他们身边车下的民防队员们已经进入各自的位置,抄起了驳船安装的高平两用机枪和毒刺防空*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海空威胁。

廖磊严肃了起来。日本人的精密,时间概念和管理的精准,民间力量的动员,在此次渡海过程中可见一斑。

两架绿色涂装的f-4鬼怪式战机从空中掠过,显然,是日本空军或海军航空兵的战机,在这里执行渡海行动的警戒和掩护任务。这种上世纪60年代装备的美式战机仍在使用,引发观察员们的一阵窃窃私语。

联络官仿佛已经看出众人的心思,解释道:“这是民防航空队的战机,当然是接收航空自卫队退役下来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