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一六一章 乌丸鲜卑(3/3)

入于泒水(上游即今沙河,下游经今天津海)。

泉州渠南起泉州(今天津武清西南),故称泉州渠,其渠上承潞河(今北京通县以下的北运河),下接沟河(源出今天津蓟县北,下游经天津宝坻东北流注蓟运河)河口入鲍丘水(今天津蓟县、宝坻境内,东南流入蓟运)。

二渠开通以后,蓟县囤积的大量物资可以通过此二渠入海,然后经海运直达辽东。于此,曹操为北征乌桓作好了物质上的准备。

乌桓(亦称乌丸)是东胡族的一支。西汉初,东胡被匈奴战败,其中一支退居乌桓山(今内蒙科尔沁旗西北四十里,兴安岭南行正干大山)以自保,遂称乌桓。

汉武帝时,霍去病打败匈奴,乌桓人请求内属,于是迁入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设护乌桓校尉进行管理。

王莽时,为了进攻匈奴,曾令乌桓部落组建军队,出屯代郡,其妻子则由郡县留为人质。乌桓人民不满于王莽的民族歧视行为,不愿为王莽卖命,纷纷逃亡,他们的妻子又被郡县所杀害,于是激起了乌桓人民的反抗,许多乌桓部落重新迁居塞外。

东汉初,在匈奴贵族的诱迫下,乌桓各部不得不依附匈奴,并在匈奴的驱使下,不断寇掠东汉缘边郡县。

公元46年,匈奴内部发生分裂,乌桓各部乘机摆脱了匈奴贵族的控制。南匈奴归附东汉后,乌桓也向东汉政府表示臣服。

公元49年,辽东、辽西境外乌桓各部首领九百余人,至洛阳朝贡。刘秀封郝旦等大小酋长八十一人为侯王君长,使居于幽并二州边缘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等十郡境内,招募乌桓族人内附。东汉政府沿袭西汉的办法,在上谷郡宁县(河北宣化县西北)设护乌桓校尉,监领乌桓各部。

东汉王朝年年给乌桓族人衣食,利用他们善于骑射的特点,让他们与南匈奴一样,助守边防,对付北匈奴和鲜卑的侵扰。乌桓各部世代为东汉守边,实际上成了一支世袭的雇佣军队。

东汉末,中原群雄并起,汉王朝中央政权自颐不暇,北方乌桓族乘机扩张实力。

《三国志·乌丸鲜卑传》记载:“汉末,辽西乌丸大人丘力居,众五千余落,上谷乌丸大人难楼,众九千落,各称王,而辽东属国乌丸大人苏仆延,众千落,自称峭王,右北平乌丸大人乌延,众八百余落,自称汗鲁王,皆有计策勇健。”

这些遍布中国北方的乌桓族,以上谷、右北平和辽西的乌桓为最强,史称“三郡乌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丘力居从子)“总摄三王部,众皆从其教令。”因而辽西成了乌桓族政治、军事的中心地。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