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五章虹口蘑菇云(1/3)

桥本少佐听到炮声停止了,急忙从地下室带着随从们爬上了三楼,他用望远镜向外面望去,看到的是黄茫茫一片烟雾,他知道,最糟糕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作为海军军官,他对炮弹和爆炸品的威力特别敏感,从刚才中国军的炮击爆炸声和震动程度上,他判断出这是一种装药量特别大的炮弹,估计他精心设计的外围防线已经完蛋了。下面就看只有山炮和迫击炮支援的中国军打算怎么对付他重兵据守的坚固的大楼了。

西野又用了另一套诡计,把可怜的桥本耍的团团转。十八门60毫米迫击炮在一分钟内发射了百多发*,缺德的西野不知道在*里加了什么,把白雾搞成了黄绿色,还在味道上作了文章,目的是吓唬敌人,把普通*当成毒气弹,桥本少佐有幸成为西野这种恶作剧的第一个试验对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首先于1915年4月22日使用圆筒释放*,遭殃的是法国人,在朗热马尔克和伊泽运河之间的阿尔及利亚狙击兵和非洲轻步兵,注意到有一片奇怪的、略呈绿黄色的云徐徐地向他们袭来。没有人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在这片云飘到他们面前时,他们开始窒息,痛苦地喘不过气来,许多人倒下来,闷死了,他们的眼睛、鼻子和喉咙好象被酸性物质烧灼似的感到烫痛。有一百六十多吨*,从德国堑壕特置的圆筒里放了出来。这种毒气差不多比空气重三倍,它乘轻微的东北风,沿地面滚滚而来,坠入堑壕。当英国部队看到发出尖叫声的幸存者抓住喉咙,盲目地四散奔跑时,他们首先认识到这个新武器。后来德国人把圆筒用毒气炮弹取代,这种炮弹可以打进敌人的防线,使部队没有时间来躲避这致命的雾。这种炮弹的弹药装得少些,以便为液体毒气留出空间,而在爆炸时液体就变为气体。炮弹设计得可从所有火炮和迫击炮发射,少装弹药的炮弹把射程限制在五英里左右。这种炮弹飞行时不稳定地旋转,爆炸时声音较轻,是容易辨认的。后来德国人使用光气,这种无色毒气比空气重三倍半,比*的杀伤力大十倍。除具有窒息性外,光气对于引起心脏的总崩溃能起后发作用。在通风地区,毒气和光气在三到六小时内消散。

协约国以牙还牙,着手制造它们自己的毒气炮弹,但德国人保持了主动权。1917年7月,他们采用芥子气,这是一种油状腐蚀剂,能使皮肤起泡,引起溃烂,只有经过很长时期才会蒸发。芥子气造成部队的恐怖。协约国用路易氏毒气反击,这同样是一种剧毒的起泡剂。德国人还研制一种能渗透防毒面具的化学品,使戴防毒面具的人猛烈地打喷嚏,恶心,呕吐,迫使他们扯掉防毒面具。紧接着这种突击就发出时间上经过小心安排的其他毒气。大战期间,对协约国至少发射了十二万五千吨毒气。到了战争的最后一年,百分之五十的德国炮弹都充了毒气。双方化学战的伤亡人数都大大超过一百万,其中十分之一死亡。

一战中大量士兵遭受毒气攻击并产生伤亡,最有名的如当时身为巴伐利亚步兵班长的希特勒,他作为参战士兵曾被英军的芥子气炮弹毒伤,眼睛暂时失明。据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共有12000吨芥子气被消耗于战争用途;因毒气伤亡的人数达到130万,其中88.9%是因芥子气中毒。再比如战争后期的路易氏毒气,路易氏气毒剂最早是由美国的路易氏上尉等人发明的,这时候德国在战场上已经使用了“黄十字炮弹”——内装芥子气毒剂的炮弹。芥子气的巨大杀伤力使之成为了“毒剂之王”。由于当时尚没有芥子气的解毒剂,因此对抗的最好办法就是研制出威力更大的化学武器。美国大学在对动物和人进行实验后提交的报告认为,路易氏气足以抗衡德国的化学战剂。空气吸入或皮肤接触都会引起死亡,而且不到一匙的量就可杀死一成年人。根据这一报告,美国投资了相当于今天的6000万美元,在俄亥俄州威洛比建设了一座秘密工厂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