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选拔人才
姬安在根除境内匪患后,深感对基层的掌控不足,给了不法分子生存的土壤。他决定模仿后世将政权深入乡村,覆盖到田间地头,这些地方要是自己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占领。
姬安拟定了一份选拔人才然后作为基层官吏下派的计划书,叫了姬平一起商议。在书上姬安说除了罪犯之外,其他任何人都可以报名来参加他的这个‘考举’。然后通过层层选拔,最终从所有参考者中选出三百人,作为基层官吏,赐他们秩比百石的官身名额,用来授予这选拔出来的三百人。这个考举,简直是闻所未闻。
但姬平通过书上的聊聊数百字,瞬间就联想到了,大周自立国以来,就饱尝人才匮乏的苦恼。所有官职都是世袭的,其中人才没几个,没有足够的人才就等于没有足够的合格官吏,没有足够的合格官吏来治理百姓,社会发展停滞。现在世袭的官吏大多不堪一用,所以各国君主都纷纷招揽人才,但也只能靠举荐。可这人才不会平白无故从天上掉下来,就算能从天上掉下来,作为君主,又怎么知道对方是有真才实干的真能人还是滥竽充数的庸才?朝堂上来来去去的大臣却还大都依旧是老面孔或者官二代,从底层爬上来的少之又少。无疑,这对于君主的江山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都说明了臣下有举荐权并不是什么好事,尤其是大臣还位高权重有官吏任免权的情况下。而这书上所说的考举,却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或许官吏再也用不着举荐什么的了,这考举若是能实行开来,命天下读书人,都来考这考举,那么,自然当可野无遗贤!”姬平心里想着,他自是知道,若这考举真的推行开来,那些怀才不遇或者自认为怀才不遇的人都会来参加。只是,问题是,这个考举是否存在风险?另外,又该如何保证考举的公平公正公开,以及这考举采用什么标准?是考黄老派的思想还是法家的刑律,或者儒家的经典呢?贵族会不会激烈反对?姬平将这些疑问全都告诉了姬安。
姬安说:我的封地没多少贵族更重要的是,他们手里没兵……枪杆子里出政权,枪杆子里出声音。没有枪杆子,就没有发言权。更何况,这科举现在进行明明是对贵族的保护!要知道,此时纸还未普及之前可是用竹简来记录知识的时代,竹简笨重、抄写困难而且保存不易。这就意味着,一般的穷人想要获取知识,难度比之隋唐是几何式上升的。因而,实际上知识是被贵族垄断的。像是许多后世随便可见的典籍,譬如《诗经》《论语》《尚书》,此时全部是被私人所霸占,藏在家里的,而且大部分是残卷。再者,读书也是要成本的,没有足够的家底,几个贫民能供得起一个人脱产读书?所以呢,所谓的科举,真的施行天下的话,那么必然是贵族豪强的盛宴,跟平民基本没关系!就算偶尔漏出几个平民中了,那不也无伤大雅吗?
试,先考应考者的识字水平,能默写出任意一篇先贤文章,并能写下一篇自己见解的,就算通过!”嗯,这是语文考试,基本上能默写出一篇先贤文章,并且还能有所阐发的,肯定属于知识分子了。“然后是复试,我会出四道题来考应考者的算术水平,答对者进入下一轮……”连个算术都不会的人姬安肯定不会要,数学是一切的根基,连数学都不会,要你何用?“最后我会亲自面见所有通过前两轮的应考者,从中选出三百人……”
(本章完)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