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商讨商税改革(2/5)
由交易。
到了宋朝后期,随着政府敛财倾向的加强,为了便于管理,将外贸向广州、泉州等几个重要港口集中,并禁止其他地区接待外国商船。
这种倾向的出现为当时朝廷国家的海外贸易投下了一丝阴影。但在宋元二朝,由于皇帝仍然能够从对外贸易中获得大量的财政收入。虽然从制度上加以限制,但在精神上却仍然是鼓励贸易的,当地方官员并没有对外贸设置过多关卡。
到了明朝,事情却发生了逆转。
由于明太祖强调农业,轻视商业,明代各个边境的官吏不仅不鼓励贸易,反而限制贸易。他们认为,海外诸国与中国的贸易不是互利行为,而是皇帝的一种恩赐。所以明朝初期既不对海外船只征税,也不准海外船只自由贸易。
当时的皇帝认为,外国人远渡重洋到中国来,唯一的原因就是仰慕中国的德化,前来朝贡的。他们把所有海外的商团都当做外交使团,而不是做生意的商人。
如果一个外国商人想来大明做生意,他必须把自己伪装成外交使者,才会被获准将货物输入明朝。输入明朝后,还不能自由买卖,只能统一交给政府,算作贡品押往北京。而皇帝则会赏赐给这个“使者”大量的钱财,这些钱财远远超过货物的价值。
私下的对外贸易是完全禁止的。
这使得官方垄断了对外贸易,成为现代贸易垄断的一个先例。
除了东南沿海之外,在西北地区面向中亚内陆,一套类似的规则也建立了起来。
从西域来的商人带着货物到达边境后,必须在嘉峪关外等待。当一位外国政府的使节经过时,商人们会要求加入使节的队伍,冒充使节的随从,然后才能入关。
明朝这种对外贸易方式的建立,让外贸对于政府来说不仅不再赚钱,还成了一种巨大的财政负担。
由于赏赐价值总是超过货物本身,“买卖”做得越多,中央政府赔钱就赔得越多。不仅仅是商品价值问题,当商人跟随使节进入内地后,一路上的吃住行和安全都是各地的官府负责,照顾这些使节(商人)团也需要耗费大量的地方经费。
在这种制度下,海外不管是国王还是商人都很喜欢到大明来朝贡。许多国家甚至利用制度的漏洞来牟利。
其中最会利用朝贡漏洞的是倭国人。
倭国是一个资源贫乏型国家,能够拿出来朝贡的只有工艺品、木材、刀具等少量物品。而明朝王公贵族最欢迎的却是东南亚的奢侈品,对倭国人的贡品不感兴趣。
不过倭国人又是一个特别需要海外贸易并且很擅长贸易的国家,在制度漏洞的刺激下,倭国商人冒充的贡团络绎不绝,并且大量夹带走私物品,贡品的价格也屡屡被虚报,希望获得高额的赏赐。
明朝政府发现倭国人的猫腻之后,一方面对倭国的贡品大幅度压价,有时只给到倭国人希望价格的六分之一,同时规定倭国人不得频繁地进贡,每十年进贡一次,每次只允许两艘船,两百人。
由于进贡需求得不到满足,倭国人随即对大明的沿海地区展开了贸易和海盗攻势,大明就此进入了倭寇之乱频发的时期。倭寇问题进一步刺激了中央政府,皇帝下达禁海令,禁止人民出海贸易,并正式断绝了除进贡之外的其他所有贸易形式。
而大明这种外贸形势最终引发了不可估量的后果。
也先因为这种外贸形势,以及当朝大太监王振不满也先对他的供给降低,直接扣留了也先的财货和人,直接导致了土木堡之役。
可以说,1449年发生了大明和瓦剌的战争,除了王振之外,外贸制度也有着很大的促成原因。
所以,对于互市的关税问题,朱祁钰也想听听于谦他们这些当权大佬们的意见。
对于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