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幸福的幼年 璧山城 我的第一故乡,一个古老的县城1
璧山县,幅员面积不大,不足一千平方公里。地处大重庆的腹地,紧靠重庆的西边,也是成渝公路,从CD进入重庆,所经过的最后一个县境。乘汽车客运班车,沿成渝公路,经青木关、山洞、新桥、沙坪坝等乡镇,绕道跨过绵延不断的东面大巴山峰谷,到达重庆嘉陵江边的牛角沱,再进入重庆主城,约有七十来公里。
璧山五千年前,已有先民劳动生息。春秋战国时,县境属巴国地。秦属巴郡江州。东汉到蜀汉之间属常安县,此时璧山虽未独立成县,但长安县的县府,却是设在后来建县境内的来凤驿。而且当时的常安县,是巴郡的一个大县,不仅包括了后来璧山的全境,而且涵盖了永川、荣昌、铜梁、大足等相邻好几个县的地面,为后来的璧山独立建县,打下了基础。
史载璧山置县建城,在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设县时,隶属渝州,也是一个管辖范围很宽的大县。地面涵盖了今县境的全部和永川的全境、铜梁东南部、沙坪坝和九龙坡中梁山以西的部分、江津的长江北岸。其地域不仅包括了现今相邻数县的全部和部分,而且跨越茅莱山,直达长江边,紧紧护卫着渝州。(今重庆主城区)
建县时因茅莱山,(重壁山)取名为壁山,历经近八百年。至明嘉靖十一年,因当地人谓四山如璧,且出白石,明润如玉,故改壁为璧,更名为璧山,沿用至今。璧山设县建城一千多年,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县境的管辖范围时大时小,县城的衙署也时兴时废。新中国成立后,县城甚至成为过省级派出机构的驻地,管辖过本县及相邻数县,但县府管辖的范围,基本没有变动。
县城的兴建,其实是相当耗费钱财的。官员办公的衙署自不必说,城内设施的建设,河道的清理和整治,特别是城墙的建设,就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璧山县城的兴建,能够达到水域和城墙护卫,城内衙署、居民和设施,得到比较安全的、开闭化的城内生活和管理,当在唐代设县时的几十年间。因那时的管辖范围宽,可以得到上面拨付的经费相对宽裕,而且民间募集的资金也相对广泛。况且建县之时,又刚刚经历过战乱,城建的安全性又十分紧迫。
即便如此,所建成的县城,城墙以内的范围,还是比较小。虽然城内较小,但小中见大,功能齐全。在我的心中,它不仅古老,而且秀丽,城池坚固,易守难攻,特别是布局合理。住在城内的居民,由于有城外东南北,三面环绕的配套设施,不管是工作、生活、学习,还是文体、休闲,都十分方便。
(本章完)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