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幸福的幼年 璧山城 我的第一故乡,一个古老的县城4
幼时,不管是站在城里的哪个地方,只要正面仰望东山,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座高大的石壁山。时间一久,眼望这座山,头脑中总能生出许多美好的联想!到了童年和少年,听小院邻居几位老太婆摆龙门阵,说到这座山,都说她们小时候,见到的就是现在的模样。由于该山没有遭受过人为的破坏,我相信,我的外公的爷爷的小时候,见到的这座山的面貌,跟我们现在见到的也是一样。我自然就会把这座石壁山,与我的璧山联系起来,用它来命名县名,众望所归!
这座独一无二的石壁山,也许是自然形成,或许是地震的杰作。总之,有这座山,才有后来的璧山县。它的形成,应该早在璧山建县之前,但她却被写史的人所忽略!无论写史的人如何忽视这座山的存在,把璧山县的成因说得神神秘秘,咬文嚼字,好像只有文学渊博的人,才“酸”得出这样美妙的县名。我敢断定,在唐朝设县之前,居住在这山下周围的老祖宗们,早就把“壁山”,这两个字喊开了。***早就说过:“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县政府由于处在县城的中心,政府大院后面的土坡,又是处在三连坡的中间,整个大院,就坐落在坡下平缓的地面上,犹如坐在靠背椅上。陡峭的坡坎及其以上,是烈士陵园,大院与陵园用围墙隔开。刚好围墙内平坦的地面,在政府大院的范围,围墙外陡峭的部位,处在花木繁茂的陵园的范围。在坡顶陵园中间,矗立的烈士纪念碑正面下边的月台护栏边上,可以俯视全城。
县政府大院周围,除大门左右两边的一定距离,右侧的部分距离,和后面坡坎没有建筑屏障,筑有围墙,其余部分均为街道或机关部门的后墙为屏障。县政府高大的院门内,有绿油漆刷成的木制岗亭。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岗亭内一直都有门卫执勤。院门外左右各一段长约十多米的围墙,向两边延展成一个外八字,一直到正街的街边。这样一来,从政府院门外两边,延展到大街街边的范围内,就形成了一个空旷的广场,既可在场地上展开重要的活动,更显示政府的威严肃穆。
城内从南到北的中心地带,依据地形建设的街道房屋,形成一条曲折的主干道,并根据方向,将干道上的街道,分为南街、中街和北街。再加上一条小东门上来的,较短的主干道,与中街和北街对接,大东门上来的较短的主干道,与南街交汇,城内其余的街道,均为小街、后街、城墙内通道和人行通道。
(本章完)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