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传国玉玺与和氏璧(1/2)
又是重复的第二天,乐苏照旧来拜访马笘。马笘也是已经准备好了早餐,两人吃饭的时候,聊起了将军和玉玺的事情。
马笘问乐苏:“昨晚那个将军就是孙坚吧?”
“应该就是他了。”
昨夜梦中转生的时候,两人碰巧遇到了孙坚从井里取得传国玉玺的事情,随后他们就回来了。
“孙坚得到的宝贝是……”
“应该就是传国玉玺吧。”乐苏回答说。
“其实我那个房间里还有些书和杂志,其中有一本里面提到了传国玉玺。”马笘又说道。
“什么书啊?”
“关于未解之谜的书,内容千奇百怪,有一部分是历史之谜,其中就有关于传国玉玺与和氏璧的。”
马笘的话勾起了乐苏的兴趣,提议说:“吃完饭咱们去看看吧,我想知道详细一些的内容。”
讲完这句话之后,乐苏吃饭的速度快了一些,明显是急着揭秘。可是马笘坚持要饭后散步,而且还要乐苏陪她。
反正两人有的是时间,吃过早饭收拾干净之后,马笘和乐苏在屋外转了几圈,然后才去马笘的房间,慢慢翻看起了关于传国玉玺与和氏璧的故事……
汉代蔡邕在《独断》中写道:“玺者,印也;印者,信也。”
传国玉玺,说到底还是个印玺。“玺”在秦以前是尊卑通用的,官、私印均可称“玺”。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镌刻皇印,宣称只有皇帝印才可称“玺”,是奉为天命的象征。因为始皇玺是用玉做的,后来又作为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所以叫“传国玉玺”。
始皇帝以后,历代帝王都以得此玺为符应,象征其“受命于天”,失去此玺之则表示“气数已尽”。
如有皇帝登大位而没有此玺,就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如此更加剧了传国玉玺的争夺。
说到传国玉玺,还得先说说和氏璧,相传“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之璧”。
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到一块璞玉,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玉工辨识,玉工鉴定为石头,厉王大怒,于是以欺君罪断卞和左足。
后来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玉,但仍以欺君罪再断右足。
公元前690年,楚文王即位,卞和年老失双足,抱玉痛哭。文王派人去问,卞和说:“我并非因为被砍掉双脚痛哭,而是因宝玉被误认为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
文王深受感动,于是让人把璞剖开,果然是块宝玉,因是卞和所献,取名“和氏璧”。
楚威王时,令尹昭阳灭越有功,威王将和氏璧赏赐给他。
可是昭阳后来却将宝玉丢失,有人怀疑是他的门客张仪偷走的,拘留张仪审讯。
张仪否认窃玉之事,被毒打了一顿,后来他辗转到了秦国,得到秦王的赏识,被拜为相国,窃国以复仇。
赵惠文王时,太监缨贤得到了一块玉,鉴定后得知是失踪的和氏璧。
秦昭王得知和氏璧在赵国,借提议用十五城换和氏璧,而实际上却打算强取。
秦强赵弱,赵国不敢得罪虎狼之国,只好派出使者携和氏璧前往。
秦王非常随意地召见了使者,并且当面将玉璧传给左右殡妃大臣观看。赵国使者蔺相如见秦王无意割城,于是用计取回和氏璧,威胁说如若抢夺宁肯碎玉,秦王这才急忙拿出地图敷衍。
蔺相如有勇有谋,提出和氏璧非同小可,要求秦王斋戒五日后再郑重其事。
五日后,蔺相如据理力争,让秦王先将说好的城池给赵国。秦王不愿以城换壁,而且此时和氏璧已被蔺相如偷偷送回赵国,秦王只得放弃。
这就是国人熟知的”完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