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44章 尔虞我诈智斗兰花(3/4)

。唐朝开国之初,李靖曾奉唐高祖之命,领军击败萧铣平定江南,并镇守长沙湘江一带。他的兵营驻扎在沩水港口。李靖治军有方,对部下又要求严格,因此李靖的军队纪律严明,很受老百姓爱戴。他离开长沙去漠北之后,人们一直很怀念他,于是就把他驻扎过的“沩港”改名为“靖港”。

咸丰四年,即1854年农历2月初9,公历3月7日。太平军征湘军占领靖港,农历4月初2,公历4月28日,石贞祥率征湘军大败曾国藩水师于靖港。曾国藩在靖港对岸铜官渚愤而投江,被人救上。后湘军水师彭玉麟、陆师塔齐布等(盒)力攻击太平军,农历4月初8,即公历5月4日,太平军自靖港退守岳州。

那时的靖港码头热闹非凡,老街人多是生意人,他们把自己的小门面打理得格外有序。贸易的兴盛也使得当时的靖港出了很多富商。老街人做生意很讲信用,于是这里的富人多半就成了信誉的化身,所以不像别地“富人富,穷人骂”。相反,这儿的富人诚实本分,很受人尊敬。靖港的商铺很有名,米铺、陶瓷铺、印染铺、修理铺……各种铺面比较齐全,铺面不大,却内容齐全,用的多是祖上传下的手艺,所以格外有古韵。

傍水而生的三角洲地带上的古镇靖港,在当时水运兴旺发达的年代里,理所当然地占尽舟楫之利,上宁乡、去长沙、发湘潭、下岳阳,往返湘阴、益阳、安乡等地的船只帆影不绝,湘米、淮盐、花生、园茶、蚕豆、禽蛋、绸布、棕麻等据此集散,商贾云集,店铺相连,绿女红男,穿梭不绝。紫云宫戏台,最是个牵魂的去所,那副台联,仍然有人倒背如流:“溯湘水南来,百里河山,仗此楼台锁住;唱大江东去,九天烟雾,好凭管弦吹开”。

从紫云宫到杨泗庙,是曲折迂回的麻石路,因沩水湍急而下,留下一截半边街,形成独特景致。光绪年间,靖港曾设“湘鄂洋棚子”,先后为英商太古、怡和公司、日商日清公司代售轮船过境船票和接送客货。安化茶商梁啸岚租赁小火轮船,开通靖港至长沙的客船。

宁乡的“乌舡子”在沩水、湘江出尽风头,“船到靖港口,有风也不走”,平日近千艘船只牵挂在麻石栏杆硬朗的手臂或依依垂柳腰上,女人们或在船头升起炊烟,或掏出针线篓子边晒太阳边缝缝补补。小孩子成群打打闹闹,或为水上一只不明漂浮物的打捞各显其能。那一支青篙能逼开一条莽阔江河的汉子,或许此刻正在粮行米号、钱(庄)当铺磨蹭生意,或在烟馆窑班、茶楼酒肆混迹于豪绅、富商之中,吆三喝四,硬充大爷。

一个临水而建的戏台,还没来得及装点脂粉,却被日本人的枪炮之声喊成了缄默的古迹,屈成如今古镇人之瓜棚李下。到了国民中期,与津市、洪江同为湖南省繁盛三镇的靖港,已经远远撇开了一犁风雨阵阵野谣的乡村,俨然经风见世,不同凡响。

当然,好地方更难免有刀兵相见的血(腥)记忆,也很难不有水火相扰之惊慌。咸丰四年,湘军与太平军昏天黑地一战,血染湘沩,湘军统帅尽失威颜,靖港团练中炮身亡;民国七年,数百名假“护(国)军”窜至靖港强行索饷,抢财夺物;民国12年,军阀赵恒锡、蔡钜献火拼,分别在铜官、靖港驻扎,隔江对峙,扰乱月余;1944年,日〔本〕兵进犯靖港,无恶不作;同治元年,水盈三尺,饿殍见野;1932年,狂风大作,风急浪高,湘江河段五十艘船只悉数被吞……

而此刻为了坚持抗战,一场二打三劫一钓行动又在这千年古镇望城粮棉主产区拉开了序幕。猴精樟云驾卡车带着五丫头,小战士及十名湘阴支队战友与王区长,来到他和三伢子侦察过的粮点,把车停在小村子不远处就纷纷下车。

王区长问猴精樟云道;“就这儿?”

猴精樟云说;“就这儿,这点上粮棉最多。您带人等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