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一章 绝不议和 下(2/3)

却要整军备武为开战做好准备,尤其是江北各镇的骄兵悍将已是事实上的割据势力,个顶个的心怀鬼胎,要想凭借个人威望强行捏合成为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给史可法的书信当中,李乙丑着重提出两个重要的战略方向:伪清亲王多铎的大军已经到了直隶之南,虎视鲁豫各地,若要南下,只有两条路线,其一是破河南过徐州,直插江南;其二就是掠山东过淮安威胁淮扬。

历朝历代,北军南下无非都是走的这两条路线,最重要的战略支撑点当然是徐州,扬州是江北最后的据点,也是江防的桥头堡,反而次之。

李乙丑已经给史可法打了保票,若是清军走淮扬路线,必以当头痛击。

扬州的荡虏军素有天下第一虎贲强兵之称,这支军队本就是属于李乙丑的私军,不存在吃空饷的说法,纸面上的人马都是实实在在的。荡虏军的监军也是清流一脉中的年轻翘楚,和史可法颇有些渊源,虽然没有直接指挥调度的名义,事实上却可以让史可法比较放心。

真正让史可法忧虑的还是徐州方向。

“刘良佐、刘泽请之兵多为虚浮之夸,实不济数……”

徐州方向上的两个军阵虽然夸口有七万战兵,史可法却不大敢相信这个数字。

大明朝的官军吃空饷的传统由来已久,要是有七万战兵的话,算上辅兵至少也得有十五万之众。这么庞大的数字当然不可能是真的,史可法只能希望二刘吃空饷的时候别吃的太狠,二人若是能够拼凑出四万可战之兵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因为担忧徐州之兵太虚,史可法根本就不敢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于徐州这个万分紧要的四战之地,所以做出一个在当时看来非常正确的决定:主动拓展防线,建立起更加宽广的缓冲区域。

和疲于奔走协调各方的史可法相比,李乙丑就显得专注了很多。

练兵、练兵、疯狂的练兵。

囤积粮秣、物资等等一应军需,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至八月底,荡虏军实额战兵总数已经达到两万,其中一万六千余人已完成基本训练,可以算是大明朝唯一一支实兵军队了。

江南新朝派出的议和使团早已经发出,议和条款也早就泄露出来:除抽调打量银钱粮秣酬谢“为大明天子复仇”的清军之外,还加封吴三桂。作为交换,江南新朝希望可以在名义上占到一点便宜。

按照议和条款,在付出了很多实惠之后,江南新朝希望可以效仿宋辽故事,希望两国可以和平相处,以叔侄相称。

“彼可汗尚且年幼,可尊吾皇为叔,永世修好。”

江南新朝希望刚刚登基几个月的弘光皇帝为“叔”,北京那边的顺治小皇帝为“侄”。

对此,李乙丑甚至懒得做出任何评论。

江南群臣多是蝇营狗苟之辈,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虽然早就知道这些人指望不上,却没有想到江南君臣居然愚蠢到这种地步。

主动输款议和,对方能接受就已经很不错了,就应该在议和期间紧锣密鼓的做出战争准备。江南君臣却还想着狗屁的“叔侄皇帝”的名份。

或许,在江南新朝眼中,满洲八旗已经占了北京,并且事实上占领了晋地,就应该满足了。退一万步讲,以黄河为界重新划分疆土,也是可以接受的。

这完全就是对于形式的错误估算,把自身的安慰寄托于对方的“满足”之上,这根本就不是幼稚不幼稚的问题,而是愚蠢到了不可救药的问题了。

九月初,北上的议和使团进入到清军的控制范围,虽然带着非常优厚的条件,还是被清军赶了回来。

清廷根本就不想和谈,而是厉兵秣马调集大军,紧锣密鼓的做着南下的准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