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决死锄奸 2(1/3)
狂风起于青萍之末,观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拥有这种眼光的人,从来就不会平凡,若是生在太平盛世,自然是造福天下的能臣干吏;若是身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也注定是乱世之枭雄。
许定国从来就不认为自己是什么忠臣良将,而是世之枭雄。
忠良有什么好了?自古以来的忠臣良将能有几个落得好下场?抱着“忠良”这两个虚幻的字眼儿,远没有做个趁势而起的枭雄更加实惠。汉末的曹孟德就是许定国的偶像。
许定国本是军中小尉,积功而至游击之职,天启年间平定白莲教之乱立下战功,成为副将。崇祯年间,在和流寇反贼的反复拉锯中渐渐升迁为总兵。李闯第二次兵围开封的时候,许定国率部驰援,却被闯军打的大败。
“一触即溃”“竞相溃逃”“畏敌如虎”说的就是当年的许定国。
说许定国害怕闯军,看起来好像真有那么回事,一触即溃和竞相溃逃也不算是冤枉了他,但只有许定国自己最清楚,当年的开封大战中,之所以败给李闯,完全就是因为他主动“溃败”。
以许定国的眼光,就算看不出大明王朝已经到了摇摇欲坠的地步,也能看出开封是肯定保不住了。
各地赶来驰援开封的军队很多,不仅和闯军作战,各支官军之间相互攻打的事情也屡见不鲜。地方上结寨自保,闯军来就挂起闯字旗号,官军来了,就举着大明的旗帜,早已乱成了一锅粥。
在乱世当中,军队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荣华富贵的保证,用自己的嫡系人马去和闯军硬碰硬,许定国还没有傻到这种程度呢。
当闯军一到,马上主动放弃防线,主动避开战场,做出一副“被击败”的样子退下去,虽然落下了战败的名声,却保存了实力。那些带着队伍冲上去的傻儿们,则被李闯打的丢盔弃甲,将大好的本钱和前途葬送掉了。
“战败”之后的许定国,一面洗劫村寨强抢银钱人口,一面招兵买马壮大自身,很快就成为豫西一带少有的雄壮力量。
甲申年间,李闯气势汹汹杀奔京城,许定国高喊着“进京勤王”的口号,实际上却是按兵不动。结果就是帝京陷落崇祯殉国,大明官军和闯军的力量对比出现了颠覆性的改变。
就算没有洞若观火的眼光,也能看出乱世的到来,许定国坐镇睢州,毫不吝惜的散尽家财,继续招兵买马,隐隐已是豫西实力最强的一方诸侯。
李自成的屁股还没有坐热,就被吴三桂带领清军打的落花流水,不得不在清军的穷追猛打之下一路西退。
其实在这个时候,许定国兵没有坚定降清的念头,反而是江南小朝廷让他有了这样的心思。
福王是个什么德性,许定国非常清楚。尤其是弘光新朝成立之后的所作所为,不仅没有半点中兴的样子,反而愈发堕落——江南小朝廷必然无法持久。
象许定国这种人,忠诚就是最廉价的擦脚布,不论是以前的大明朝,还是现在的江南新朝,他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效忠,甚至也没有认真的想过要投降清朝,但这一点都不妨碍他在私里派遣试着和清廷接触。
扛着大明朝的名义,暗地里和清廷接触,看起来好像是首鼠两端,其实在当时的大环境之下,这么干的绝非只有许定国一人。
大明中兴也好,大清崛起也罢,无论是清还是明,他都不会死心塌地的效忠,更不会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任何一方。之所以和清廷暗中接触,只不过是为了给自己安排好两条后路,以后不论局势如何发展,都可以保证自己屹立不倒。
清军击破潼关的速速远远超出了许定国的预想,曾经强大的闯军连潼关都丢了,注定了李闯的败局。尤其是清军击破潼关之后马上分兵东南,摆出了一副随时都会拿下攻打江南新朝的架势,到这个时候,许定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