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回目录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楔子(1/4)

一个品德高尚恨世者的自白

陈筱卿

卢梭(1712—1778),生于日内瓦一个新教徒家庭,祖辈是法国人。在他出生后不几天,母亲便去世,他随其做钟表匠的父亲生活,由其姑母抚养。十岁时,其父因打伤一贵族而逃亡他乡。十六岁起,他便离开了日内瓦,漂泊瑞士和法国各地,当过仆人、学徒、家庭教师。由于天资聪颖,特别是经过长期勤奋的自学和个人奋斗,获得了广博的知识,成了音乐教师,抄谱作曲,而且在这方面还小有名气,受到欢迎。1741年,他来到巴黎,结识了启蒙主义者、百科全书派的狄德罗、孔狄亚克、达朗贝尔等人,替《百科全书》写稿。1750年,他应征第戎学院的有奖征文,写出了第一篇著名论文《论科学与艺术》,大获成功,声名鹊起。1755年,他又应征该学院的征文,写了第二篇著名文章《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在这两篇论文里,他谴责了封建暴政和建立在私有制、暴力和不平等基础上的现代文明,论述了天赋人权和人类生而平等的思想,提出了“回归自然”、回归“自然人”的口号,反映了小资产阶级力图摧毁封建**制度和特权阶层,确立小私有制的要求。1756年,他离开巴黎,在蒙莫朗西过隐居生活。在此期间,他同狄德罗、伏尔泰、达朗贝尔等人因观点分歧失和。1762年,他出版了《社会契约论》,提出了由公民选举领袖的共和制的政治纲领,对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的雅各宾党人政治观点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由于其观点的激烈,再加上为人孤高,蔑视权贵,所以受到统治者的迫害,亡命各地,几无立足安身之所,终于于1778年7月,因贫病交加去世。

卢梭作为18世纪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以三部名著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据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一部是1761年发表的《新爱洛伊丝》。这是一部书信体长篇小说,描写的是一位贵族小姐朱丽同在其家中担任家庭教师的平民知识分子圣普乐这对青年人的爱情悲剧。卢梭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谴责了封建的门当户对思想,要求个性解放,呼吁自然的爱的结合。作品对于书中人物的感情和大自然的细腻描写,特别是通过人物的感触去描写自然,自然和人物的感情水乳交融,使这部小说成为启蒙文学中独树一帜的作品。

1762年,卢梭发表的《爱弥儿》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该书的副标题就叫“论教育”。它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再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该书因其反封建性而给作者招来无尽的灾难,书一出版便在巴黎被禁被焚,卢梭也被迫逃亡瑞士。

第三部也是最重要、最为人传诵的,就是他的《忏悔录》。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独具匠心、无出其右之作,在它之前的旧的文学中不曾有过这样的先例。卢梭不取名《回忆录》,而叫《忏悔录》,其用意是非常明显的。“忏悔”一词,据《辞海》所作之解释,“乃佛教名词,‘忏’,为梵文‘忏摩’音译之略,‘悔’是它的意译,合称‘忏悔’。原为对人发露自己的过错,求容忍宽恕之意。佛教制度规定,出家人每半月集合举行诵戒,给犯戒者以说过悔改的机会”。西方天主教、基督教等教派的善男信女,为求得上帝的饶恕,不时地前去教堂找神甫进行忏悔。卢梭为自己的这部著作取此书名,也正源于此,他在

第一章一开头便道出了自己的初衷:“我在从事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通过全书,作者是在以惊人的诚实、坦率的态度描写自己,毫不隐讳自己最下流最可耻的行为。

全书共十二章,分上下两卷。前六章为上卷,后六章为下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回目录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