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570章国税(2/3)

“至道中,岁入税课钱四百万贯;天禧末,增八百四万贯”;“皇祐中,岁课缗钱七百八十六万三千九百”,北宋天禧之后,商税年额大约为八百万贯,是明初商税总额的六十倍。熙宁十年,华亭县辖下的青龙镇,商税收入为一万五千贯,相当于明初全国商税总额的十分之一强。

这里的商税,指商税务对市场商品征收的过税与住税,并未包括茶盐酒的禁榷税与市舶收入,据户部的文献纪录,宋代单酒税方面的收入,就常年保持在每年一千二百万贯以上。

宋明商税收入反差这么大,是因为宋朝商税率太高而明朝商税率超低吗?原因当然不可能这么简单。

宋代过税的税率为2%,住税为3%,合计5%;明代商税率为三十税一,只是略低于宋朝。在实际的征税过程中,宋明两朝都存在横征暴敛的问题,但横征暴敛解释不了宋明商税的六十倍反差。只能说,明前期的商业极为凋敝和官绅的避税偷税厉害。

不过没关系,大明朝的税基是田赋。据米柱看到的户部统计,弘治十五年,田赋正额为16799341石粮;1570—1590年期间,钞关税、商税、蕃船抽分、房地契税、竹木抽分、矿银、渔课等收入,合计943000两银;役与土贡折色1687000两银。

工商税在国家税收中的比重,不足5%,而在宋代,来自工商税与禁榷方面的收入,贡献了70%以上的财政岁入。

这也意味着大明全在土里刨食,大明农民的负担极重。

但是有一点必须说明的,大明国初,商业凋零,而且国家的政策也是重农轻商,但是经过二百多年的蓬勃发展,商业极其发达,在江南许多地方,己处于资本主义萌牙前夕,这也导致了名义上地位高的农民吃亏,地位低的商人闷声发大财。

万历皇帝就是看中了这一点,知道其中油水惊人,才会派出税监分赴各地征收各种商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没有可能皇帝挨穷,臣子富有的,也没有可能这么大块的肥肉,皇帝吃不到一点,全让臣子们独占了。

不过臣子们不爽了,太祖皇帝、成祖皇帝都不收税,你凭什么收?难道凭你穷?另外就是万历派出的税监,全是一群贪婪的文化低下的太监,收税没有技术含量,就一抢字,凭着手中的权势,巧立名目,横征暴敛,对当地的经济生活造成巨大的破坏和冲击,这一点被官员们加以利用。

在万历年间,税监横行天下,天怒人怨,敢打敢收拾税监矿监的,就是好官,比如李三才,就是驱逐和殴打税监而获得天下之名,这也是说,皇帝都没权收税,只有他们可以。

不过尽管万历皇帝弄得天怒人怨,名声臭不可闻,天下百姓官员,人人或喊打或明讽暗刺,但他着实是弄了不少银子,但这一项政策因为万历驾崩而止,泰昌帝为了收买人心,下诏召回天下的税监矿监,在这一场皇权收税与仕权收税的斗争中,仕权大获全胜。

继入税收还是由官府收,还是以在田里刨食为核心,朝廷官府之下,养着大量的税吏税丁,对于土地那是敲骨吸髓式的收税,对于油水更丰的商税却是视如不见?

他们真的眼瞎了,不知道其中的油水?当然不是,这商税还是要收的,但只是收平民百姓,没有背景靠山的,对于那些官绅豪强,则是争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大明,生意做得大的,那一个没有后台和靠山,这就变成富的不收税,穷的收,富者愈富,穷者愈穷,既有李三才这种超级大富佬,也有奔波了一年才勉强一饱的人们。

现在米柱计划接掌国税局,担任局正,国税局才成立半年左右,他们主要是负责收商税,因为商税比较容易收,做生意的,没有本钱也有货,比较容易收得上来,不像农民,地里刨不出食来,就是什么也没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