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1/3)
对于这种想法, 姚软枝是很不认同的。
但是在这个时代,如果过多强调“以人为本”,有很大概率会被误解, 所以她只能一脸严肃地说:“小李同志, 我们的农机厂就是为农业服务, 为农民兄弟服务的单位。如果我们的产品能够让农民兄弟节省精力, 有更多的时间和力气投入劳动生产里, 那么, 我们也就为提高农业产量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你说对不对?”
“比如说,原本的镰刀, 农民兄弟一天割三亩地就累了,需要休息;可是改良后的镰刀,同一个人使用,却能够割三亩半才耗尽力气,你觉得这种改良有没有价值?”
刚刚还在发牢骚的工人摸着脑袋,觉得姚软枝说得好像很正确。
“让使用农具的农民兄弟感到舒适, 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不冲突, 事实上,它们正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两面。”
“这一点,我建议小李同志你多去读一读马恩着作和我们的一号首长文集。”经历过上辈子的重重运动, 姚软枝的求生欲很强。
“他能认识自己的名字就不错了,还去读首长文集呢?”工人们嘿嘿笑了起来。
轻便锄比正常的锄头小了一号,顾名思义,更加轻便。这是设计给妇女使用的, 农村有很多妇女都参加劳动,但是她们用着和男人一样的锄头并不合适。这让她们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很多。
如果能把农村那么多妇女的力量彻底发挥出来,就会有不少壮劳力被解放出来,进入城市和工厂,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劳动力。
把两张图纸给几个技术骨干解释清楚之后,姚软枝确实生起了给工人们上课的念头。
文盲率太高,不利于农机厂的发展。以后也不能只靠着她一个人撑起来农机厂啊。
在姚软枝的计划里,她并不准备在农机厂待太久,所以必须培养出来一批成熟的技术人才,才能保证农机厂不会像她上辈子看到的那些资料上的厂子一样,拿着图纸都能做出百分之九十不合格的产品。
第一批产品生产的时候,姚软枝始终钉在生产车间里,每一个环节都紧盯不放。
虽然她参与第一线生产的经验不多,但是姚软枝上辈子养成的眼光、测试使用各种农具的知识和广泛资料带来的经验在这里,让她一边学习了很多实际操作技巧,一边也给生产车间提出了不少建议。
被她盯着,生产出来的两种改良农具合格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一……涂强和其他领导都很满意,只有姚软枝有些无语。
这要是她不盯着,会是什么样?
姚软枝算是知道了,为什么这个时候的农机厂拿着图纸都能有那么高的不合格率。
首先,工人对图纸并未研究透彻,只看看一些基本数据就开始干活。
其次,在生产过程中,因为没有高精密工具,也没有相应的标准意识,工人普遍认为差几毫米不算什么,导致几乎每个环节都会有较大的误差。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环加一环的误差,到最后产品成型时,已经和最初的设计图纸相去甚远。
还有一点就是,没有一个固定的生产平台。今天这个部件生产时,是放在凳子上加工的,明天同样的部件,可能就会随手被放在桌子上加工。
不同的受力方式,不同的加工角度,必然给同样的部件造成细微的差别。一旦组装起来,就成了几个性能差别不小的成品。
好在镰刀和锄头都不是什么复杂的产品,从砂型里出来之后,不需要太多加工,这些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理念,才没有对它们造成太大影响。
但如果下一步生产一些技术含量高点的产品,可就容易出问题了。
姚软枝把这些细节都记在了自己的笔记本上。
一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