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章 劳资关系(2/3)
城市的布行和绸庄因为贩卖刘县的布料和丝绸被一些妇女堵过,有些地方甚至发生过纵火事件,可见广大劳动人民对于刘县的商品是深恶痛绝的。因为这些商品打的是“九郎”的商标,她们连刘丹也恨上了。
刘丹的母亲孙氏看到刘丹捣鼓出来的这些机器也是无可奈何,纺织机就不说了,还有什么手摇针织机,竟然可以编织毛衣,真不知道哪个缺德鬼想出来的,你让人家织毛衣的家庭妇女怎么办?她不知道刘丹给那些技术人员讲解了手摇横机的工作原理,让他们搞科研攻关,横机的工作效率还会提高几倍。
缫丝机也是这样,太复杂的机器现在刘丹还建造不了,现在拿出来的是19世纪南海陈启沅发明改进的脚踏缫丝机。
南洋陈启沅对于机械设备有很高的天赋,可以说过目不忘。陈启沅刚开始在西贡学习怀表的修理技术,但是拜师学艺并非易事。陈启沅采取的是“偷艺”的方式。他驻足钟表店,若无其事地看表,探问钟表的价格,眼睛实则瞄向一侧的修理师傅,看多几次,便熟稔于心。这个“偷艺”的过程只用了大半天。第二天,启沅就在杂货店门边写了一条“精修钟表”的条*子,正式开始营业。
经过一年的创业,总收入净赚了近三百两。这是他的第一桶金。首先富起来的陈启沅“未尝废农桑之心”,目光最后落到蚕丝生产行业。不过,当时的机器缫丝设备为英、法两国生产。陈启沅经了解,可供300个缫丝工人工作的全套缫丝设备约需白银20000两,设备安装和调试费用为白银5000两,这可是一笔巨款。于是,陈启沅萌发了弄清原理之后自己造缫丝机的想法。陈启沅在安南的十七八年中,用于研究缫丝机械和工业的时间达六七年以上,终于造出了半手工半机械的脚踏缫丝机。
在梁州的汉中、安康和上庸,桑蚕、缫丝、丝织手工业很发达,巴蜀地区就更不用说了,蜀锦天下闻名,这时的蚕桑养殖业在青、兖、荆、雍四州,还没有传到江东,直到唐朝才传过去。南宋时期宋室南迁,大批北方官民将北方的栽桑、育蚕技术带到江南,江浙地区开始获得了中国最重要的蚕丝产地的美名。至清代江浙一带乡间无不桑之地,无不蚕之家,可谓盛极一时。清朝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在蚕蚕茧上和外国商人斗法,结果一败涂地,引发清朝末年的金融风暴。
刘县缫丝厂的蚕丝原料是不缺的,南阳也可以养蚕,再加上刘丹正在叫人研制的滚筒印花技术,到时候能生产出更加低廉的花布和丝绸。
滚筒印花的原理和印钞票差不多,用刻有凹形花纹的铜制滚筒在织物上印花,又称铜辊印花,刻花的滚筒简称花筒。印花时,先使花筒表面沾上色浆,再用锋利而平整的刮刀将花筒未刻花部分的表面色浆刮除,使凹形花纹内留有色浆。当花筒压印于织物时,色浆即转移到织物上而印得花纹。每只花筒印一种色浆,如在印花设备上同时装有多只花筒,就可连续印制彩色图案。铜滚筒上可以雕刻出紧密排列的十分精致的细纹,因而能印十分细致、柔和的图案。
不过刘丹的很多技术都是处在技术积累的过程中,比如发动机和发电机。特别是发电机,这玩意儿需要绝缘材料,现在没有塑料和橡胶,电机就更加谈不上了,不过这些都不着急,现在的欧洲还处于古罗马时代,接下来还有一千多年的中世纪,刘丹考虑将来要不要惊动即将统治欧洲千年的古板的日耳曼民族。
因为刘岩和王敦翻脸,汉江和长江水路中断,现在襄阳到扬州的商路都转道豫州,南阳成为一个重要的货物中转枢纽,唐河上商船川流不息,商旅不断,现在很多豫州和徐州的流民帅都用粮食、生铁和其他物资从襄阳换来大量的武器装备,现在襄阳的刀剑和板甲天下闻名。
从南阳至襄阳的唐河上,一艘商船满载着人员和货物正顺流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